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南民族职院附属小学探索加强劳动教育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19〕第32期
(总第3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今年6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如何高水平抓好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自2003年起,16年持续探索和实践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课程化、生活化、系统化、规范化,有力促进了孩子们健康成长。《新华社》《半月谈》《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湖南省教育大会特别推介。
一、发于“忧”,面对缺失抓共识。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一些青少年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劳动自觉,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其成,走上社会怕苦怕累。该校2002年的361份问卷结果反映,全校一半学生不爱做家务,连叠被子、整理房间等简单家务都很少主动做,甚至认为自己洗袜子是在帮父母做事;高年级学生每天劳动时间均少于20分钟。该校认识到,劳动教育一再缺位,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基于这一认识,该校高树“劳育成人”理念,克服阻力,千方百计凝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劳动教育共识,十年如一日带动全校学生进行天天做事、天天锻炼、天天读书、天天思考等“勤思勤劳”实践。
二、行于“实”,摒弃虚浮抓体系。针对多数学校劳动教育满足于开设课程、完成课时,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等现象,该校脱虚向实,扎实构建劳动教育三大体系。一是劳动课程体系。围绕“个人生活完全自理、家务分担力所能及、服务社会自我价值实现”目标,立足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从完成个人自理劳动、分担家务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三个方面,科学设置一至六年级劳动实践课程、内容、标准,编制《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指南》。二是作业评价体系。学生每天都要完成20分钟以上家庭劳动作业,填写德育实践表,作业每周评分,期末整体评价。评价结果计入《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达到“优秀”才能参加“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三是工作保障体系。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程组,累计投入经费100多万元,加强老师、场地、设备等配置。在学校楼顶开辟了菜园,在教学楼里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厨房。不仅如此,还建成了木工、手工、缝纫、刺绣等专门教室。
三、成于“乐”,紧扣兴趣抓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劳动教育也是如此。该校将趣味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重点,不断增强学生“劳动快乐、劳动光荣”的获得感。一方面,拓宽兴趣课程的选择空间。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围绕家务分担、志愿服务、未来就业等设置兴趣课程,其中一、二年级设有陶艺课,三、四年级设有电工、木工、缝纫、刺绣课,五、六年级设有厨艺课。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发现了劳动兴趣,培养了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强化劳动兴趣的激励手段。利用学校宣传窗、班级群等平台,加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教育;每年开展“劳动小标兵、劳动小能手”技能比赛,开展缝衣服比赛、穿戴比赛、钉纽扣比赛、厨神争霸赛,开展 “周末我当家”“食堂我当家”“我是小交警”系列活动。2018年,1314名学生获得了“小标兵、小能手”称号,占到全校学生人数一半以上。
四、归于“情”,立足家庭抓阵地。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实现365天全面覆盖,关键在家庭。该校面向家长,推行“三个全面”:一是劳动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每学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如何让孩子爱上家务劳动”、“国内外儿童劳动教育比较分析”等专题培训。二是劳动作业评价全面参与,劳动作业表由家长点评签字再上交,每周每月班级劳动作业统计由家长轮值,家长成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三是劳动教育成效全面交流,坚持让家长在微信群里推送孩子劳动感悟、视频,让家长看到劳动带给孩子的变化以及与同学的差距,促进家长支持学校劳动教育工作。
五、立于“责”,面向社会抓实践。该校把社会当做劳动大课堂,打造农事劳动、职业体验、公益实践、科技实验等四大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每月举行一次活动,并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在农事劳动基地,通过组织学生体验农事劳作,让孩子学习农业知识,养成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爱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意识。在职业体验基地,通过组织“我是小中医”、“我是小法官”等活动,让孩子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文化,激发孩子的职业梦想和学习动力。在科技实验基地,通过组织学生观摩航空航天、人体生命、智能制造等展览,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在公益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卫生维护、秩序维持、敬老孝老、慰问残疾儿童,激发孩子的爱心和善良,唤醒孩子的责任和担当,夯实孩子成长的坚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