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以质量监测结果为导向抓好“四个统筹” 促进市域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湖南教育快讯〔2024〕第143期
近年来,永州市充分运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在每年的质量监测报告发布后,组织专家深入解读、剖析问题、追根溯源,针对部分县市区“五育并举”落实不够、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研教学管理不强、城乡和校际教育质量差异偏大等问题,着力抓好“四个统筹”,促进市域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2022年、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永州市相关学科的主要监测指标均呈稳步上升趋势,2024年永州市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论坛上作经验分享。
统筹“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实施“向日葵工程”。在全市中小学创新实施以“童心向党、经典传承、未来梦想”为主题的“向日葵工程”,采取“讲、唱、演、访、读”等方式,突出“六讲”(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讲领袖的故事、讲红色经典故事、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相关工作经验获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政策研究室推介,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二是打造线上思政金课。创办“理响永州”线上平台,坚持把教师精品思政课推送到平台上,让思政课向“云端”延伸,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力和穿透力。目前,累计推出节目107期,全网浏览量超过9亿次,入选中国政研会基层思政工作优秀案例。三是加强全员文体活动。推行学生每天文体活动不少于2小时,普及开展“大课间”,帮助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和1-2项艺术特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身心健康理念。开展“有困难找老师”“机关干部联校联班联学生”“万师访万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进校园”四大行动,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
统筹常规管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增效提质。一是规范课程开设。将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重要内容,督促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各学科课程,尤其是音体美、劳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推行“兴趣、进步、信心”课堂,创造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爱学习、学习有收获、天天有进步的课堂生态。二是狠抓教学管理。对“备、教、批、辅、考”等教学常规实施大数据管理,保证每堂课的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每期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作为分析教师成长的重要依据,推出一批优秀教师,促进教师成长。三是坚持教研示范。健全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配齐配强市、县两级教研机构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常态化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推动教研员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理论水平。落实校长推门听评课制度,全面推行集体备课磨课制度,推动各学校、各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统筹队伍建设,全面做优教育发展第一资源。一是实施“名师工程”。建成56个市级名师工作室、123个县级名师工作室,引领1000余名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抓好“种子”教师培养,向教育部推荐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人。推进教师学历、从教资质、执教能力“三个提升”,每名教师每周参加一次作业设计展示,每月上一堂示范课,每期参加一次教学设计比赛,命制一套考试试题,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二是强化课标落实。坚持教师人人领会课标、人人落实课标、教学常规体现课标,要求学校对每名教师落实课标情况进行学期评价,纳入教师年度业务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近三年,全市有98节“基础教育精品课”获部级奖项,300余节“基础教育精品课”获省级奖,“三个课堂”区域案例入选中央电教馆创新应用案例,新田县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三是用活教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一”(聘请一批教材专家讲教材,组织一批名师梳理教材的思想灵魂、核心要素和内在逻辑,组织每名教师说一遍教材内容,教研机构、学校组织专家、名师研发一批拓展教材资源,向学生推荐一批与教材相关的阅读资源),确保用活用好教材资源。蓝山县将中小学英语教材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主题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内容丰富的英语元素资源库,在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英语学业水平位于全国参测县前列。
统筹改革创新,全面缩小区域校际发展差距。一是优化提质小规模学校。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将全市1150个农村教学点优化提质为353个。率先推行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改革,“新田经验”在全省推介。二是开展集团化办学。建立健全“捆绑式考核、一体化评价”机制,通过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分级管理等方式,实现学校发展“五个同步”的目标(发展理念同步更新、教学改革同步推进、师资队伍同步加强、学校管理水平同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创建优质教育集团50个,带动247所中小学校联动提升。三是建设示范教联体。强化“幼小”衔接和“小初高”学段衔接,推动市、县两级示范教联体全覆盖,创建高中、初中、小学一体化示范教联体13个,建设学科教研基地54个。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建设基地校58所,引领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创新开展“1+N”和“N+N”应用模式,全市农村学校网络联校建设全面完成,祁阳市《数字化“极简”应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入选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