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学以三个“高对接”强化创新供给
高校加强创新供给是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新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南工商大学紧扣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坚实推进学科专业与社会高对接、人才培养与需求高对接、科学研究与实践高对接,走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之路,持续增强创新供给能力。
学科专业与社会高对接强化创新供给。学校把学科专业作为强化创新供给的蓄水池。秉持“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与理科融合发展思路,以“质量、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彰显时代特色。一是紧扣发展前沿布局交叉型学科群。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结合学校实际,前瞻布局新设前沿交叉、微电子与物理等8个新学院,组建了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数字经济与智慧管理、“双碳”与绿色技术、数字传媒与人文艺术、智慧党建与法治五大特色学科群。二是紧扣社会需要推动专业深度融合。紧密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新工科专业及方向向商科、文科渗透,在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业工程等专业的同时,推动传统经管类专业的转型求新,专业融合率达75%以上。此外还构建“跨学科、高聚焦”的微专业体系,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三是紧扣企业需求搭建合作发展平台。联合景嘉微、长沙市集成电路联盟等龙头企业,成功申报工信部“集成电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联合腾讯、中科曙光等龙头企业,成功申报湖南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等。与华为、京东等企业共建78个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与百度等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建120余个产业案例,丰富技术应用场景。
人才培养与需求高对接强化创新供给。学校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人才支撑摆在核心位置。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仁爱之心的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一是大力培养紧缺和拔尖创新人才。开设智慧管理、数字经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8个方向共计43个院士卓越班,率先设置数智会计、数智法治等卓越人才培养方向;举办“鸿班”、开办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国家需要的卓越创新人才;聘任知名企业家在内的校外教师220余人,联合培养适应需求的专门人才。二是大力提升学生适应发展能力。出台“技术+X”等培训制度,举办多期“数智化人才技术训练营”,全面提升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举行全体教师“数智+”技能培训,打造出一支数智技能水平全国领先的教学团队,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大数据思维。三是大力培养“双创”专门人才。建设超12000平米的“双创”空间,打造楚枫、求是、湘江等13个书院,在获批全国首批百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基础上,搭建“元创未来”元宇宙展等前沿科技交流平台,邀请200余位院士专家到校传播科技知识,广大学子积极走进广阔天地贡献才智。
科学研究与实践高对接强化创新供给。学校把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把国家所需、湖南所盼、自身所能结合起来,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一是科学研究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积极构建校地企产学研创命运共同体,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一体化。探索构建“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的科研模式,催生可落地的科研成果;持续推进“博士赋能千企”行动,370余名博士深入近千家企业,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直接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二是明确面向需求的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打造“卓越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英才”的创新团队,组建算网融合、AI大模型、Web3.0与元宇宙等100余个前沿团队联合攻关。近三年,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项目等项目数名列全省高校前茅,科技成果转化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认定技术合同额跻身省属高校第一方阵。三是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头建设湖南省重大科技部署湘江实验室,与华为、百度、新华三等35家头部企业成立“四算一体”产业联盟,与合作企业共建14个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推进26个重大项目并取得一批创新成果,面向社会发布了智慧交通轩辕大模型、国产嵌入式操作系统性能优化软件、新一代智能激光焊接机器人等7款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