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地各校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湖南教育快讯〔2024〕第11期
编者按:近期,省教育厅召开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会上,益阳市资阳区、长沙市一中、长沙市芙蓉区、株洲市天元区、张家界市桑植县作了经验介绍,现将其经验予以推介,供各地各校学习参考。
益阳市资阳区三抓三促三行动
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墙”
益阳市资阳区地处湘中北,是典型的“小城区大农村”,留守儿童较多。近年来,资阳区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教育重点工作研究。建成心理咨询室34个,配齐配强专兼职教师78名,实现区直学校及乡镇中心完小和中学心理咨询室应用全覆盖。全区各中小学校(幼儿园)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以德育“六个一”行动为抓手,抓细每日常规,抓实每周活动,抓好每月实践,在心理健康促进、心理风险预防及干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全区没有出现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
抓细“每日育心”常规,力促学生理想信念树起来。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起着关键作用。资阳区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以德育心。明确规定全区各学校(幼儿园)科学设置“每日一句”“每日一唱”“每日一分享”等常规时间,即每日课前吟诵一句经典诗文,每日晨跑、大课间活动等时间段高唱红色经典歌曲,每日分享“奋进中国的青春力量”等红色故事,让学生在积极昂扬的音乐声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在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里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区学生积极投入“强国有我”“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等活动中,自愿参与率100%。
抓实“每周悦心”活动,力促学生身心素质强起来。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将挫折教育纳入每周体育课程计划中,以体健心,在运动会、足球联赛和“阳光体育”大课堂活动竞赛中引导学生正视挫折,缓解压力,资阳区学生体育健康检测情况达到优秀等级。每周组织学生观看“亲子心理剧”等心理剧场,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对心理调试方法的认同。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不同的疏导活动。幼小衔接阶段组织“每周优点轰炸”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身边同学的优点,促进学生之间主动交往并与人为善;初高中阶段组织“镜中微笑”“积极表达”“每周心语”“每周勇敢吐槽”等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学生正确表达自我、合理宣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心理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缓解,全区学生没有出现过激行为。
抓好“每月健心”实践,力促学生的幸福感燃起来。知行合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资阳区紧紧围绕“美育实践”“劳动教育实践”等主题,每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他人的理解和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增加心灵幸福感,懂得珍惜和感恩。“美育实践”组织学生参观三国文化长廊、新农村建设、甜酒和竹艺等加工厂,让学生在实践中“以美润心”。“劳动教育实践”要求学生种好“班级菜土”,组织学生开展“我的美食名片”“寻找秋天的种子”“劳动最光荣”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以劳健心”。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明显增强,在“阳光自信”的主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长沙市第一中学发挥班主任作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长沙市第一中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七个一”要求,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过程贯穿”,从2003年开始率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抓实管理融合、队伍融合、课程融合、辅导融合、边界融合等“五融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着力构建网络立体化、团队专业化、课程多元化、辅导规范化、协同常态化的新时期心理育人“五化”新格局,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015年,学校获评为首批全国和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至今没有出现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
明确工作职责,构建工作网络。学校制订并完善心育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构建了“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学生工作处为责任部门、学校心理中心为专业指导部门的责任体系,学校、年级、班级层层落实,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工作网络。重点明确班主任所承担的心育责任:既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者和初级干预者,也是特殊学生在治疗期、康复期的重要陪伴者和支持者,更是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开展系列培训,促进能力提升。为了解决班主任老师“怎么去做”的关键问题,学校坚持开展班主任心理育人能力提升系列培训,主要内容有“四个一”:即,每年组织一期10个学时以上的班主任心育专题培训,分板块、有步骤提升心理育人素养;每年发放一本心理育人指导用书,要求全体班主任老师自主深度阅读,学习用心理健康促进视角观察和理解学生;每年组织一届青年班主任主题班会竞赛,让心理育人班会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好平台;每年撰写一篇心理育人论文或案例,并组织评审、颁奖和分享会,引导班主任老师在反思中成长,在写作中提升。
落实师徒结对,强化文化传承。为加快青年班主任的成长,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育人水平,多年来,学校“青蓝工程”不仅为青年教师选配学科导师,还为新任班主任老师配备了班主任工作导师,由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担任,负责对徒弟的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心理疏导、家校沟通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徒弟可随时向导师请教。如在主题班会竞赛过程中,徒弟可根据班级学情选择参赛主题,从班会形式、班会流程、素材制作到最后的总结发言等,导师都要全程进行指导并对徒弟的课进行点评。与此同时,学校的文化基因、师德师风规范、教书育人方法等得到较好传承,导师与徒弟也实现了教学相长,育人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学校还制订了考评制度,要求每周一交流、每月一反馈、每期一评价、每年一表彰,保障师徒结对真正落实到位。
改革评价方式,建立长效机制。为消除班主任老师对心理健康工作“不敢做、怕做不好”的顾虑,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从班级建设、学生评教、家长反馈、个人成长、学校考评等多个维度,对班主任队伍实行多元综合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扎实、效果突出的班主任有特别加分,鼓励老师们大胆工作、“百花齐放”。大力推行“首遇责任制”,明确每一位教职工在第一个遇到事关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的偶发事件时,都负有第一时间制止不良事件发生、引导和帮助解决问题、及时报告等责任,直至安全移交给相关责任人。凡是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教职工(含保安、生活老师),学校都会进行精神鼓励、发放奖金,并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岗位晋级中予以体现。在这样的机制保障下,班主任队伍工作有动力、有底气、有作为,一大批优秀班主任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成为学校“三全育心”理念的推广人和培训师,心理育人氛围更加浓厚。
智慧陪伴成长,促进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要做学生成长过程中智慧的陪伴者”已经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班主任老师通过建设友好的班级环境来“养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润心”、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来“慧心”、组织丰富的学生活动来“凝心”、坚持每天的体育运动来“健心”、进行“走心”的谈心谈话来“舒心”、指导家长的智慧陪伴来“护心”等途径,自觉地将心育融入“五育”,融入日常管理,构建班级风气好、学习氛围浓、凝心聚力强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在开学前后、考试前后、家长会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班主任都会进行点面结合的班级心理辅导,当学生面临个人、班级和社会重大事件时,班主任会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春风化雨般的谈心谈话,引领学生正确看待、积极调适,激发成长动力,优化心理品质。对心理高危个体或特殊学生则是做到“时时关注”,必要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自觉当好学生心理危机“守门人”。全校上下始终坚持用心育人,传递温暖关爱,守护学生心理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长沙市芙蓉区构建“三全”心育工作格局
用心用情守护学生心灵家园
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芙蓉区历来高度重视,始终秉承“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打造区域幸福教育品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工程、阳光工程、幸福工程,自2012年起率先全面实施区域性、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力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三全”心育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规范管理促常态,全过程、高标准完善心育体系。一是统一顶层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幸福教育”发展战略,纳入年度教育工作要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2012年率先全面落实心理课进课表。2023年实现全区中小学全年级开设心理课。每年常态化开展5月“心理健康活动月”“10·10国际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活动。二是统一基础建设。成立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设有专门办公和咨询场所。全区所有学校配建心理辅导室,统一建设标准、设施配置、测评系统。2023年,对学校心理辅导室进行提质升级,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新心理健康发展中心面积达500余平米,设置了心理辅导室、个案督导室、团体沙盘室等10间功能室,场地环境和设施设备均达全省领先水平,优质资源辐射全区中小学。三是统一考核评估。坚持十年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每周教学常规视导、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党政干部个人履职考核,做实心育工作成为全区学校的自觉常态。
以专业淬炼提内涵,全链条、高水平打造心育团队。一是以专业标准配备教师。2012年起,通过专职与兼职、招聘与转岗相结合,为全区所有学校配备心理教师至少1名。目前,全区41所中小学配有专职心理老师48名,兼职教师42名,任教心理课的教师557名,持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120名,名师工作室1个,卓越教师10人。二是以专业要求开展研训。从规划、设计、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制定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三个五年规划,构建了“入门级—合格级—专业级—专家级”四级心理教师成长路径和培训体系。建立每两周一次的研训机制,采用“一期一主题”的研训、“外请专家+本区师资”相结合的研训方式。三年来承办了“国培计划”赵敏小学心理名师工作坊、省心理教师岗位胜任力工作坊、义务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等培训活动。近400名教师参训并结业,心理教师的稳定性、专业性得到充分保障。基于专家和名师骨干教师,建立心育研修共同体,组建理事会等专业服务团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等课程送课到校400余场,辐射面达100%。2021年,省教科院组织全省心理教研员到区观摩并推介心理团队建设经验。三是以专业水准开展科研。以课题研究促进区域心育工作提质增效,2023年10月,《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成功立项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另有三项心育课题在市“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和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专业团队多篇论文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参编出版8本专业指导用书。
以融合联建强品质,全方位、高质量共享心育资源。一是区域统筹共享,搭建支持体系。区政府及教育局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等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校园危机干预、重点个案督导、专业能力培训等各类专家组,建立紧密联动的心育支持体系。二是用活家长资源,推动家校合作。组建区、校两级家长心理委员会,招募有专业基础的家长志愿服务者,实行区域统筹培训、考核和调度,既为子弟所在学校提供服务,也灵活机动提供跨校服务。创新性组建以专家、教师、家长共同组成的研发授课团队,开发“家庭心育”系列课程,使家庭心育理念更先进,方法更科学。三是加强联网共建,形成防控闭环。研发“全员培训—心理筛查—学生约谈—家庭访谈”模式,建立访谈提纲、分类标准、评估报告、干预措施,有效指导学校科学运用测评结果。全区每个学生均建有“一生一案”心理健康档案并有分级分类针对性干预措施。面向高危特殊学生,实行“医教协同、联席会商”,有效形成防控闭环网络。每年接受个体辅导的学生约800人次,至今解除心理困惑学生1万余人次。
株洲市天元区多向发力
探索中小学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天元区高度重视,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内容,系统发力,多措并举,区域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和推进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在“建”制度上下功夫,织密心理健康教育责任网。一是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天元区坚持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主导,分管副区长负责,区教育局主抓,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区各中小学校均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主抓、分管校领导具体抓、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机制。二是夯实体制机制基础建设。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研究解决心理咨询室建设经费、心理健康教师招聘和培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待遇等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待遇的通知》等文件,引领、指导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是强化督导考核问题整改。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责任督学重点督导任务,定期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逐一交办整改、跟踪问效。
在“强”队伍上下功夫,织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网。一是建强专业师资。近年来,天元区加快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稳定充足、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规模1000名以上的学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1000的标准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目前,全区共配备专兼职教师187人,其中市区级心理健康学科带头人5人。二是做强专业培训。长程规划培训是天元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一大举措。2020年起,启动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系统培训,通过序列性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实现参训教师全覆盖。将全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纳入区级教师培训体系,通过系统培训、分级教研、专业竞赛等方式,提升全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培训策划阶段,摸排学员的学历背景及往期参训经历,精准把握学员的需求,与专业机构共同设计涵盖理论、技术、实操、实践指导、督导在内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实用的培训课程。培训过程中,由传统的“台上专家讲,底下教师听”的单一模式,改为专题讲授、团体辅导、线上督导、观摩研习等形式,并及时跟踪研修学员情况反馈,适时调整培训课程,不断提升研修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三是加强专业研究。全区各中小学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即研究”,积极申报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涌现出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优秀案例等。如建宁实验中学的五育促心育特色课程,栗雨小学、尚格小学灵活运用沙盘、OH牌、绘画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团辅及教师心理调适,白鹤学校、银海小学投身于中小学个案咨询的深入实践等。
在“多”形式上下功夫,织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一是守好校园主阵地。各中小学校严格按照每两周一节开齐开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以活动为载体,依托“5·25”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利用班会、团队会、校园文体活动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情绪画作、情绪日记和幸福日记21天等活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此外,还构建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预警体系,形成了网络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四早”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每年对全区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工作台账,完善追踪机制;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定点医院建立畅通的转介诊疗机制。二是学科融合促心育。天元区坚持“艺术教育和体育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载体”这一理念,探索出“学校+俱乐部+高校(艺体协会)”的工作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新时代艺体心融合的“天元模式”。先后出台了《天元区体教融合工作实施意见》《天元区艺体教育活力行动计划》等文件,构建了资源共享、联合培养、风险共担、无缝对接的管理运行机制,营造纾解学生心理压力的良好氛围。坚持将心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求学校各教研组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合理利用学科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素质层面得到良性发展;鼓励各学科老师撰写与心育相关的案例、论文等并给予相应奖励。着力加强班主任心育胜任力提升。要求全区班主任每学期组织1次以上心理班会课。同时,通过优秀案例征集分享、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班主任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三是协同育人聚合力。长沙市一项针对学生极端事件的调研结果表明,亲子矛盾、亲子冲突往往是压垮学生心理防线而走向“极端”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此,天元区将推进家校共育纳入十大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项目,以家长学校建设为载体,组建区、校两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对行为偏差严重的学生家庭开展“一对一”家庭治疗指导培训,持续通过电联、网络沟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理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同时,以“幸福邻里情 教育温暖行”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通过开展“走近你”大家访、“聆听你”心理健康咨询室、“陪伴你”周末课堂等活动,以党员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服务。
张家界市桑植县推进“四融四共”心育模式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桑植县针对学校点多面广、规模不一、师资不均以及留守儿童多、心理问题多的现状,坚持全县一盘棋,高位统筹,创新思路,推进“四融四共”心育模式,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机制融合,推动阵地共建。一是坚持条件保障一致。县财政投入600多万元,建成学校心理咨询室和活动室184间,配备了多功能宣泄仪、人偶、沙盘等设备,并按生均50元的标准作为专项经费拨付学校,确保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二是坚持工作推进一致。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由局长抓总、校长负责,做到高位统筹、高效推进。建立片区协同机制,全县分5个片区,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管理片区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整体推进。三是坚持医教协同一致。确定县妇幼保健院为定点合作单位,协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干预、转介。同时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长沙市第九医院合作,开辟公益性转介就诊绿色通道。
队伍融汇,推动师资共进。一是坚持专业带动。与中南大学合作,指导桑植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培训教师32期共6万余人次,培训家长12期近10万人次,目前,桑植县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达221人。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带动全县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坚持骨干流动。将优秀心理健康教师合理安排到5个片区,组成志愿服务团队,每月开展1次实地指导。对规模小、师资弱的学校,采取专业教师“走教”,在上好“心育”课的同时,有效提升薄弱学校心育水平。三是坚持全员联动。学校组建由校长、心育专兼职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安保人员、寝管人员、学生心育委员组成的队伍,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网络融通,推动资源共享。一是坚持资源共建。建立片区心理健康教育备课组,利用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全县已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00多节。二是坚持资源共知。在教师和学生异动时,首先要完成心理健康工作移交,对心理问题学生做到信息互通。小学和初中毕业生有心理问题的,必须向高一级学校进行问题移交,及时建立档案。三是坚持资源共享。建立网络资源库,将平时积累的资料,分类存放在资源库,供教师学习交流,共同提升。目前桑植县心理健康资源库资源总量300多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资源。
活动融入,推动成效共生。一是坚持校本课程活动化。以田园语文、农耕数学、魅力科学、多彩美术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开放式课堂,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形成积极心理。二是坚持校园生活多样化。全面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和学习压力。定期举办运动会、文艺汇演、经典诵读等大型赛事,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升、收获成长。三是坚持关心关爱常态化。抓住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重点人群,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聘请生活老师83人,为1705名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服务。创新留守儿童托管模式,实行周托管、月托管、期托管、年托管相结合。配备阅读区,组织周末社团活动,丰富周末生活。各校建立亲情聊天室,让留守儿童与远方的家长“面对面”交流,共建立亲情聊天室38个,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开展留守儿童“集体生日”活动,消除留守儿童心灵孤独,得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