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深化新医科建设 着力打造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特色”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南华大学深化新医科建设
着力打造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特色”
近年来,南华大学赓续优良办学传统,坚持服务国计民生,深化新医科建设,着力推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优化体制机制,构建创新发展“特区”。一是实化医学院职能,统筹管理医学教育。明晰医学教育统筹管理架构与职责,明确医学院对医学人才培养、科研与学科建设、附属医院管理和交流合作等职能,保证基础临床教学统筹、临床教学多点同质。二是实现委省共建,增强改革发展动力。由国家卫健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促使学校在政策、项目和经费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办学平台和资源得到更大拓展。学校获批建设首批国家优质医学院,开辟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三是成立咨询委员会,打造聚智赋能平台。立足新医科建设长远谋划,成立医学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11名院士、专家就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咨询,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聚智赋能。
推动学科交叉,打造复合育人“特域”。一是推进医工结合。从全校7个工科学院14个专业选拔学医愿望强、创新潜质好、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医+X”新医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班,优化临床医学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契合需求、引领发展的临床复合型人才。二是推进医核融合。在临床医学、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物理等专业互设辅修课程模块,优化辅修课程实践环节。建设“辐射与人类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精准防治优势特色学科群、湖南省放射性药物研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资源,支撑放射医学、核医学等交叉领域紧缺的临床放疗师、核物理师等复合型人才培养。三是推进跨科交叉。建成国家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医疗大数据湖南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交叉育人平台,支撑相关课程学习和综合性实验实践。
涵养医者情怀,坚定守初心“特质”。一是首创免费医学生计划,培育感恩奋进情怀。通过社会捐赠筹集,对50%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全额免除学费和住宿费,以此激励更多优秀学生踊跃学医、如愿学医、刻苦学医,立志成为苍生大医。此计划将持续支持15年,预计减免总额达1.75亿元。通过该计划前段工作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明显提升,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南省首届“最美大学生”等先进典型。二是建立“实战”育人机制,培育执医为民情怀。投入2亿元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卫生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基地实践中厚植为民情怀。2020年大年初五,1034名具有医师资格证的医学生主动请战,返回医院参与抗疫,体现了责任与担当。三是加强人文熏陶和典型引领,培育敬畏生命情怀。通过开设“双导论”课程,开列医学人文阅读书单,开展“医学人文感受•触发”等系列活动,夯实医学生人文底蕴。通过选树“南华楷模”“最美医生”等先进典型,增强示范引领,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加强协同融合,锻造高适应“特性”。一是坚持“科教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引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投入1.2亿元实施“4310”计划,培养优秀临床教师团队。同时,打造PI课堂,优化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两年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职业素养等增值比例分别达到94%、90%和95%。二是坚持“虚实互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投入超3亿元建设国家级5G+临床胜任力互动教学生态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打造整合性、泛在性、沉浸式、转化式学习环境,有力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和充足训练。三是坚持“三融并举”提升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推进“文医融汇、德术融通、跨科融合”改革,创新临床技能课程集群,创新临床技能教学组织生态、教评方式和教学资源,增强临床技能教学的目标整体性、内容系统性、方法多元性和团队卓越性。学校获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金奖、特等奖和一等奖总数排名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