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吉首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吉首大学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践行高等教育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内涵式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
一、紧贴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加强政治建设,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获批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三全育人”试点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湖南省重点马院,建立了湖南省高校首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园”;建成了“湘西文化博览园”;多次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和“西部计划项目优秀高校”称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服务“三高四新”,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学校现有博士学位点1个,硕士学位点33个,本科专业78个,覆盖了12大学科门类。重点建设了服务武陵山片区发展的教师教育类、医药生化类、信息与电子类、土建机械材料工程类、文化创意与传播类、民族文化与艺术体育类、经济与管理类七大学科专业群。三是突出以赛育人,提升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打造学科竞赛育人体系,建立省部级创新创业基地51个,各类校级实习见习研习基地200余个,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先后设立了文化创意与策划创新工作室等27个学科竞赛工作室,以区域“问题、素材、平台”为依托,10年来,累计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1000余项,参与学生达20余万人次。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及以上110 项、二等奖221项、三等奖261项。
二、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学校与地方企业进行联合攻关、重点解决制约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系列成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一是科技扶贫成效大提升,服务湘西乡村振兴战略。近三年来,学校共计派出省、州、市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约200余人次,分布在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40多个乡镇70多个行政村。围绕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重点产业,与八个县市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针对武陵山片区的生物和中医药资源产业,进行产品研发,形成了猕猴桃、杜仲、椪柑、百合等系列植物新品种权和与品种相关产业链技术168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贯彻“两山”理念大手笔,推进湘西绿色产业发展。提出了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的科学建议与实施方案,获得授权专利3件,获得州内企业和政府资金1000余万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2亿元。针对资源开发中的环保问题,产生专利技术28件,与三十余家企业合作,推广锰锌钒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已实现产值8.5亿,利税3200万元。三是推动武陵山区大保护,助力湘西文化生态传承。学校组织开展武陵山区生态文化调查,承担了科普教育、翻译服务、编制科普读物、开展实习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等五大类十七项具体任务,助推湘西州2020年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专家团队出版了“土司文化研究丛书”,为老司城申遗提供理论支撑,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上“零”的突破,学校荣获省政府“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单位”。
三、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主动对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民族地区做贡献。一是持续推动校政企合作,为我省解决“西顾之忧”。积极推进国家民委与省政府共建工作,先后成立了武陵山区发展研究院、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和十八洞乡村振兴学院,发布了五部《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与多所高校、地方政府及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0余个。二是强化人才培养使命,为地方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学校为武陵山片区培养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人才。根据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在武陵山片区内公务员队伍中50%的科级及以上干部、基础教育中70%的骨干教师或者把关教师、县区医院中60%的科室负责人、各级各类企业公司中50%的中层管理人员为吉首大学近年来的毕业生,学生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三是完成教育扶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高质量完成8个贫困县退出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先后对口帮扶了吉首市联团村、榔木村、保靖县新码村与古丈县山枣学校,扎实开展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