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学院扎实推进“三力五化”建设 打通基层教学组织“最后一公里”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湖南城市学院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系(教研室)(以下简称系(室))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三力五化”建设,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教研教改能力、智慧教学能力,促进系(室)团队建设高质化、教研活动常规化、教书育人一体化、工作制度科学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分类实施,同向协同,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出台《湖南城市学院课程思政实施办法》,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学科、专业群构建课程思政主线,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老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准“角色”、干出“特色”。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把思政课教师分配至全校75个系(室),与专业课教师组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省级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立项18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案例获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立项。
系统设计,动真碰硬,提高教研教改能力。每位教师归入1个教学系(室),明确每周四下午为全校教研活动时间,每两周开展1次教研活动,每个月开展1次主题活动,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教改活动常态化。淘汰“水课”3门,整改“水课”为合格课程48 门,打造“金课”115门,1门课程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课程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师教研教改能力显著提升。
做好试点,以赛促训,提高智慧教学能力。学校作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投入60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校企合作共建2家课栈,将所有立项课程资源全部上网。与“学堂在线”“学堂云”“智慧树”“超星”等MOOC 平台合作,建设信息化教学课程200多门。每年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化(智慧)教学竞赛、线上教学竞赛、智慧教学能力培训等,确保专任教师至少掌握2种智慧教学平台软件和多种教学课件制作软件,不断提升智慧教学能力。
织密“制度网”,促使团队建设高质化。出台《湖南城市学院校领导、二级学院院领导联系系(教研室)工作制度》等文件,实施主任遴选制度和系(室)团队、系(室)成员个体考核制度,健全系(室)组织实施和评价激励机制。“内培外引”,促使团队建设高质化。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近三年投入5000万元,引进100名优秀博士(教授)分配至各系(室);另一方面实施社会参与制度,邀请行业人士、知名校友、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参与系(室)建设。
用好“指挥棒”,促使教研活动常规化。学校每学期发布教研活动指导意见,明确教研活动次数、重点主题和基本要求。各系(室)依据指导意见结合实际,自行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经常带队检查教研活动情况,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督导团开展常规化检查,二级学院领导批阅教研活动记录。根据考核细则,每学期对系(室)教研活动开展情况逐个打分。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体要求制定成员个体考核细则。评比结果与项目申报、绩效考评相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施整改,直至调离教学岗位。
牵住“牛鼻子”,促使教书育人一体化。严抓教风,塑造教师职业精神。出台《湖南城市学院教学事故及教学过失认定与处理办法》。疫情期间,学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没有落下一节课,学生满意度超过90%。强化培训,提升育人专业水准。通过新进教师教学基本功检验活动、青年教师导师制、专项培训班等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全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超过50%。强化课后辅导,巩固教学质量。着重推行线上线下辅导、课后辅导,把作业及辅导情况作为硬指标纳入各类课程尤其是“金课”立项评审。
坚持“高能效”,促使工作制度科学化。出台系(室)年度考核办法,各二级学院根据相关文件结合专业系(室)特色制定教师个人考核细则。每个系(室)工作制度上墙、考核细则上墙、考核手册上墙,所有系(室)、每位教师均能随时相互查阅考核情况。所有系(室)采取轮流坐班制度,每天安排教师在系(室)值班,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并如实进行登记。建立学校——教务处、督导团——学院三级检查制度,定期开展例行检查,确保“三力五化”建设工作运行顺畅、充满活力。
加大“硬投入”,促使阵地建设规范化。加大硬件建设。提供系(室)固定办公场地,配置投影仪、标准化办公卡座等各类硬件设施。规范人员配备。明确系(室)主任任职要求,为鼓励系(室)主任工作积极性,晋升时以科级干部对待,并核减教学工作量。加大经费投入。每年按系(室)数量、成员人数、活动质量拨付相应经费组织教研活动,分三年投入1000万元加强系(室)、课程教学建设,打通教学基层组织“最后一公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