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坚持三个聚焦 培养鲜明特质的创新人才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立足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培养具有“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鲜明特质的创新人才。
聚焦“三个结合”,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结合湖南实际,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紧紧围绕湖南经济发展设置交通运输、电气工程等学科专业,并以水利、环境、规划等特色学科为依托,成立洞庭湖研究中心,围绕“一湖四水”小流域治理,为服务湖南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保障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二是结合学校实际,打造工科优势凸显的专业结构。学校土木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已通过工程认证,在公路交通、智能电力、车辆工程等工科专业领域优势凸显,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回应市场新需求,积极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新专业。同时,实施了学生“零门槛”转专业, 2019年437名学生成功转入心仪专业,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三是结合就业实际,完善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市场反馈相互联动形成闭环,并根据对志愿填报、培养质量、社会需求等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对专业实施“关停减转”。2019年共停招5个专业、缩减10个专业招生计划,倒逼学院更加注重专业建设,教师更加重视课堂质量。同时,服务央企走出去,联合企业开办了国际工程人才班和国际留学生工程班。
聚焦“三大工程”,着力增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用“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湖南精神涵养学生的报国情怀,用学校凝练的“铺路石精神”“拓荒精神”“工匠精神”升华学生的职业理想。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曾活跃着上百名长理校友,央视纪录片《伶仃洋上的两千个日夜》宣扬的10余位建设骨干,其中有6位是长理校友,“靠得住、下得去、留得下”成为社会赋予长理学子的特质标签。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将办学理念、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实践环节和育人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多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金夺银,连续3年夺得省级总成绩冠军,2019年实现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一等奖的突破,近5年在全国结构设计大赛的总赛绩获全国第一。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三是将工程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亮点工程”。以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校企协同、基层实践、师资联合、思政护航”四位一体的体验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先后与中国交建、中国铁建、国家电网、大唐集团等10余家企业开办校企联培班,共培养学生3000余名;2019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近200支,4000余名学生结合专业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践实习,工科专业企业实践全覆盖。
聚焦“三化服务”,全面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一是突出专业化,提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水平。构建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发展与就业辅导体系,搭建了普惠式、协助式、自助式、自主式多路径教育平台。开展了职业测评、就业诊断、生涯体验、简历门诊等特色活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展“一讲一名师、一师一优讲”活动,聘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及行业精英兼任校外职业导师,选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职场体验实践,提高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和实战能力。二是突出信息化,实现“一网多平台”智慧就业管理。学校成立就业大数据中心,将就业网建成集毕业生求职、企业招聘、电子准入、远程面试、签约改派等于一体的立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就业过程动态监测、行为数据即时反馈和精准帮扶即时送达,适时分类精准识别,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坚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等重点群体毕业生“百分百”就业。三是突出多元化,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每年组织开展分层分类招聘活动2000余场,接洽进校招聘单位3700余家,2019年组织教师200多人次走访调研企业单位。组织开展分层分类招聘活动2000余场;构建交通水利、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等“2+8”优质就业基地群和校地合作平台,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融入服务新湖南经济发展建设,留湘兴湘比例超过30%;指导毕业生到名优企业、重点区域就业,近三年毕业生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京津冀城市群就业比例超过70%;推进“标杆工程”,涌现了网红大学生村官陈昱烨、“切糕王子”阿迪力等一批基层就业、创业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