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化解大班额初见成效
娄底市面对城区学生读书难和大班额问题,市委、市政府积极想办法应对,于2012年3月出台《娄底市化解大班额问题四年(2012―2015)行动计划》,计划举全市之力,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破解这一民生难题。2012年1-11月,全市完成教育基础项目投资3.88亿元,启动建设项目47个,竣工15个,新增初中、小学学位8705个,大班额问题化解工作初见成效。他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一是深入调研,制定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全力保障化解大班额目标实现。市、县两级相关领导深入课堂调研,再当“中小学生”,亲历大班额现状,真切感受大班额的危害,从而迅速达成化解大班额共识,制定化解大班额问题的行动计划,并将化解大班额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一把手”责任。
二是增加财政投入,注重政策扶持,加强师资保障,有力推进化解大班额工作。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每年还安排了1000万元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专项经费。积极组织捐资助学,仅市本级就筹款1.7亿元。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吸纳民间资本、BT模式等途径,多渠道筹措化解大班额工作资金。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对于新增学校建设用地,一律由政府行政划拨;学校建设项目一律享受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优惠政策;建立办事“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进程,提升项目建设速度。师资保障方面:采取公开招考、人才引进、启动免费师范生培训计划、安排特岗教师等方式,近三年全市共补充教师3000余名,充分保证了新建学校师资力量充足。
三是增容扩容有效缓解大班额问题。在通过新建学校增加学位的同时,各城区学校充分挖潜,大力扩容,千方百计腾出闲置教室,紧缩教师办公室和教学功能室,尽可能地增加学位。同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有效弥补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搬迁后,其原址收归国资部门统一管理,符合办学条件的,优先用于办学办园。科学规划教育用地,预留足够的教育教学用地,凡新建城市商品住房每增加10万平方米,按要求配套新建小学或初中,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大班额现象。
四是缓解城区择校热,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通过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实现师资均衡配置,有效缓解农村学生到城区择校就读的现象。强化招生政策的执行力,严禁任何形式的选拔性招生,加大学生流动的宏观调控力度,严格转学条件和程序,严禁学生非正常流动,逐步消除择校现象。不断淡化“名校”意识,加强纪检监督、社会监督,防止择校、择班级、择教师现象,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