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四个结合”做好定点扶贫工作
中南大学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四个结合”做好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河北阜平等地定点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固定与灵活相结合,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校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涵盖15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小组定期听取扶贫工作汇报,不定期与两县政府部门沟通,研究落实有关举措。二是专人驻县工作。成立驻县扶贫工作队,先后选派7位青年教师分别到两县县政府、教育局、移民局、国土局或第一中学进行挂职,建立长期联络机制,积极发挥一线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跟进扶贫工作。三是多方现场指导。学校党委书记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纷纷组成扶贫组多次到两县,通过组织专家指导、研究会商、捐赠助学等活动全方位推进扶贫工作。四是及时制定实施扶贫工作方案。充分依托学校优势,贴近两县具体实际,制定有关专项扶贫方案组织实施,扎实帮助两县加快发展步伐。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做好科技产业扶贫。一是协助推进扶贫搬迁重点工程。学校充分发挥规划、土建、经济、法律等学科优势,为江华两岔河乡与大圩镇15个高寒山区贫困村异地搬迁工程积极献计献策,积极帮助做好土地征用、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监管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开工。项目占地面积300多亩,共安置移民4000名,配套建设农贸市场、学校、民族文化艺术表演广场等服务设施,有力改善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条件。二是着力做好资源开发扶贫。发挥有色金属学科优势,组织地质、采矿、选矿等专业博士组成党员博士科技服务团,对阜平县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炭灰铺溶洞开发、地灾评估、地热资源评估等进行研究,提出规划建议。由学科带头人组成科研团队,对阜平许家庄金矿等4个金矿及王帽沟铁矿等2个铁矿区进行勘查,优选找矿靶区2处;面向阜平国土部门举办矿产资源概况及勘查、矿业权设置与管理、铁矿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等讲座,对国土部门进行详细指导。组织采矿专家考察阜平非金属矿产资源产出地质特征,提出安全爆破合理方案,解决长期困扰阜平石材安全生产和资源节约等问题。提供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江华矿产资源勘探,确定潜在矿产方位,并免费提供选矿技术咨询,帮助将江华稀土有色金属产业列入湖南特色产业扶持范围,积极帮助申报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和省绿色能源示范县申报工作。三是做好文化保护、旅游产业开发扶持。邀请西班牙、丹麦等国外院校建筑规划专家和学校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指导江华大圩镇宝镜村 “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全国高校美术写生基地;组织学者和瑶族大学生开展江华瑶族语言调查,积极开展“瑶族语言文化抢救与保护”;免费为江华旅游进行网页设计、旅游形象设计和标志系统设计,邀请国内十多个高校师生进行旅游写生,扩大当地旅游名气。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开展多形式民生帮扶。一是加强民生帮扶顶层设计。印发帮扶两县中小学工作计划和助学募捐活动通知,对学校各部门参与帮扶进行具体分工。与县教育局深入交流,确定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小学、水口中心小学、涛圩中学等为扶助点,在资源共享、互派老师、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积极开展“一对一”帮扶和“手拉手”资助。与江华签署医疗帮扶战略协议,确定县人民医院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技术指导医院”,并签署医疗帮扶合作协议,派出6位博士主治医生到医院驻点坐诊与培训。二是承担教师、医疗人员培训。组织117名阜平职教中心教学骨干分级培训,提高职教中心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由湘雅医院完成阜平48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负责人培训,围绕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新农合、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纠纷等方面授课,推进该县卫生管理和服务上水平;每年培训江华中小学教师50人次,不断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三是共建教育帮扶基地。与两县共建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点、志愿者服务基地和学校优秀生源基地,面向阜平组建“乡村爱心机房”建设帮扶团。近两年先后派留校辅导员、支教学生到江华支教;充分利用暑期到当地进行社会实践,并组建留学生英语支教团,与当地学生开展英语沙龙;心理教育专家、文学院教授等也不定时为中小学生举行专题讲座。四是不定期组织现场义诊和捐资助学。发挥“湘雅”医学学科优势,附属医院组织 “湘雅名医”医疗队、党员博士医疗服务团等到两县开展现场义诊四次以上,累计捐赠医药物资价值50余万元。不定期进行捐赠,近两年先后向两县中小学捐赠电脑400多台、会议桌椅110套、爱心书包文具451套、图书资料2400多册、床及床上用品120套,篮球、排球等器材300余个(件),并申请25万元图书资助建设爱心图书屋;面向师生募集资金40余万元,捐助320余名贫困学生、奖励教师50余名。2014年学校设立“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公益活动”教育基金,每年拿出30万元资助200名贫困学生、50名贫困教师.
保障与创新相结合,争取扶贫取得新突破。一是保障驻村扶贫取得实效。学校二级学院党委与驻村党支部建立对口援建协议,在党员培养、贫困党员帮扶、党支部民主生活等方面加强互动交流和指导帮扶,以点带面,提供党支部工作质量。选派教师担任驻村扶贫第一党支部书记,对全村71个贫困户、23个低保户建卡立账,动态管理,构建学校二级单位 “一帮一”扶助计划。二是将扶贫工作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在学校和两县搭建汇聚创新创业要素的综合平台,使两县成为学生实现“创客梦”的“练兵场”,实现学生创新创业与两县经济发展双赢。三是贯彻国家政策寻找突破。积极发挥学校信息等学科优势,紧跟国家推进电商下乡政策,在江华建立绿色农产品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岭东地区农特产品如高山茶叶、茶油、有机稻、红薯粉、珍珠椒、食用菌、香芋、土鸡蛋、竹根鼠、山羊等网络销售,开展订单贸易,建立食品溯源系统。逐步延伸两县的产业链,将当地农副产品信息与市场终端相连接,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