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职院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土家族、苗族、藏族、白族、回族、侗族、彝族、瑶族、佬佬族等21个少数民族学生8300人,占比在校学生总数的80 %以上。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学院绩效管理考核,协调推进民族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等各项工作。
一、全力打造民族人才成长的校园
一是教学注重民族性。根据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地域实情和文化特性进行差别化教学,因人而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得懂、回得去、用得上。以农业专业为例,对湘西籍、西藏籍的学生分别安排与本地特色种养业相关的教学内容,防止教学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二是人才服务生源地。学院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3000余名少数民族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湘西及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委托培养的西藏班学生将全部回到西藏服务家乡建设。
二、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开放的花园
一是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实现民族文化由散碎个体向丰富集群荟萃。收集、整理苗绣、土家织锦、蜡染(扎染)、苗鼓、编织(竹编)、雕刻(木雕)、剪纸、民族服装等8个工艺品种,对民族文化进行集中传承和保护。建有州级非遗传习所、土家织锦工作室、苗绣工作室、蜡染扎染工作室、苗鼓工作室、木雕工作室和4个校内实训工场、1个产品展示厅、5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集保护、生产、展示、销售、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基地。建立了50余万字的“湘西民间工艺美术数据资料库”,收藏了200余件民间工艺品。初步形成了多民族、多品种文化荟萃一堂、交相辉映、集中保护、有效传承的良好局面。二是以专业教学为依托,实现民族文化由静态传承向活态传承转变。学院积极推进民族文化遗产项目进课堂创新与实践,开发出了蜡染扎染模块、苗绣模块、土家织锦模块、木雕模块、湘西苗鼓模块等多个教学模块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将“教、学、做、研”融入一体化课堂,实现了民族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活态传承。三是以技术革新为手段,实现民族文化精美元素与现代工艺有机结合。学院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革新民族文化生产工艺,引进、开发苗绣软件、木雕软件,装备电脑绣花机、木雕扫描仪、精雕仪等现代工艺设备,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实现了民族文化精美元素与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四是以产业培育为导向,实现民族文化从“深闺”走向世界。学院采取“项目+工作室+产品”的模式,研发生产系列产品,进行商业化探索,成立湘西民族工艺品研发中心和湘西职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产业发展中心,开发出的特色产品部分已开始走向市场,其中民族服饰、土家织锦等产品远销东南亚。2015年,学院开启了与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北京木真了公司和北京红都集团公司的合作,将湘西非遗精华元素植入企业产品设计当中,合力打造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高端化、国际性服装品牌,使湘西民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三、全力打造民族和谐共处的家园
一是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入学教育、讲座、报告、演讲、宣传栏、宣传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四个认同”。以法治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法治第一课”、形势政策教育课、法律讲座等形式,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自觉抵制“三股势力”渗透、拉拢、煽动。二是搭建民族团结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多民族师生共同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藏族的歌舞会、苗族的服装秀等活动都吸引了不同民族的师生参加,大家在彼此的民族文化活动中交流互动、加深了解、拉近距离、建立友谊,实现了心相近、手相牵。三是强化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印发了《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的通知》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歧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形成制度规定,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四是系紧民族团结的感情纽带。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关爱和帮扶机制,实现民族感情同频共振。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细致地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情况、经济情况、家庭背景、日常言行等信息,深入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扶贫助学工作,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学金,实行勤工助学岗位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将所有的少数民族贫困生全部纳入学院扶贫助学体系。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风俗习惯。在全院普及相关民族基本知识,在重大民族节日期间组织庆祝慰问活动,增强民族大家庭的归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