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专辑(之六)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1〕第50期
(总第336期)
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专辑(之六)
长沙市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长沙市是教育部2013年确定的30个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之一。近年来,长沙市立足破解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持续升温、家长教育焦虑等普遍性问题,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 的增值评价, 构建立体多维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较好契合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长沙市教育评价改革经验多次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并作为2020年度全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在全国推介。前不久,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乌兰在省委改革办《改革调研专报》上作出批示,要求全省教育系统认真学习长沙教育评价改革经验。
一、坚持系统设计,推进评价团队专业化。长沙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一开始就得到了高层的重视和关注。2013年,长沙市成立由分管教育副市长牵头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方案(试行)》。在推进过程中,长沙将评价改革工作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有计划分阶段推进,有效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加强评价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市编委下发专门文件,明确设立长沙市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安排了6个专门事业编制。根据文件要求,长沙立足本土,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组建了由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校长及一线骨干教师共600余人的科研团队,并争取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权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技术支持,聘请辛涛、王耘等知名教授担任专业顾问,加强对评价改革的专业指导。在专家指导下,长沙从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入手,运用PISA技术,自主研制初一新生分班考试、中考、学考试题和初、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测评问卷,并逐年修订完善问卷,确保问卷信度、效度达到测量学要求。积极承担教育部重点资助课题《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研究,课题成果已公开出版发行。
二、回应群众关切,推进评价内容立体化。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从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统筹设计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着力纠正教育功利化倾向,引导教育回归本源。先后研制印发《长沙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指南》《长沙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整体推进行动计划》,在涵盖教育部关键性指标基础上,构建起基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三大维度、1l项一级指标、48项二级指标的“结构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程度,同时关注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水平。在学校评价方面,利用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具有较强公信力的教育考试数据,将初一新生平行分班考试、中考成绩分别作为初中入口、出口成绩,将中考成绩、高考成绩分别作为高中入口、出口成绩进行,分析比对发展增值,着力解决因起点不同带来评价不公的难题,让不同学校体验办学成功感、不同教师体验教学成就感。在教师评价方面,通过教师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学生满意度、教学成绩、教育科研等维度,重点关注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效能。在学生评价方面,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相结合,在关注学业质量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品德行为、学习动力、学习负担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长沙注重与时俱进,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聚焦教育热点难点,每年设立评价专题。2016年以来,先后设立家庭教育方式状况专题、学生课外培训状况专题、学生学习策略和阅读状况专题、学生视力和智慧教育推进状况专题以及学校劳动教育、作业设计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信息素养等专题,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利用现代技术,推进评价手段信息化。利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契机,积极创新评价工具,解决传统教育评价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难题,探索形成了智慧评价的有效途径。以信息化手段助力数据采集方式创新,通过网络学习人人通空间,融合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质健康管理、中小学在线学习中心、在线问卷调查等系统,实现市级平台单点登录与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服务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确保采集数据真实客观,采集方式经济简便。数据分析系统按照已构建的增值评价模型及预设规则自动清理数据、统计分析、核查验算,通过编程预先定义报告模板,自动生成评价报告,进行现状诊断、指标预警和规律探寻,为严谨科学、专业客观的评价奠定基础。首创开发“长沙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数据地图”,由1.0版向2.0版更新迭代,将采集到的学生学习过程性数据、结果数据等分类整理、分级储存、分层呈现、分权调取,集成学生数据社区,使评价内容更全面,数据来源更广泛,评价结果更精准,实现了教育质量评价大数据全息纳入,助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服务教育决策,推进评价结果实用化。在教育评价改革中,长沙注重从大数据中探寻教育规律,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发展赋能。每年七八月份向社会发布市、县和学校三级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既注重五育并举、强化综合素质,又重视学业增值、关注减负提质。为提高报告使用效力,长沙每年组织教育科研部门、学校、教师分层分类反馈评价报告,进行归因分类,通过“大数据”分析,引导区县(市)和学校明优势、找差距、补短板,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精准决策,推动形成了评价报告驱动教育教学改进的良性循环,撬动了区域教育质量提升。针对“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业质量降低”评价结论,适时推出了调整作息时间、加强作业设计与管理等系列减负举措。针对“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够优化人际关系”相关评价结论,积极实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计划,强化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综合测评;针对“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评价结论,研制并发布《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状况专项测评,指导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长沙还连续三年通过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公布“学业增值+能力素质”排名前十学校名单,引导公众客观认识学校、正确评价学校,使“好学校”的定义在老百姓心中逐步发生变化,择校等教育热点难题逐步得到破解,推动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