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现场会精神专辑(之七)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1〕第31期
(总第317期)
学习贯彻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现场会精神专辑(之七)
岳麓区全力消除大班额
长沙市岳麓区共有区属中小学校90所,在校中小学生11万多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生增长很快,平均每年递增学生1.2万人,增加班级270多个。该区贯彻落实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现场会精神,围绕实现“2020年大班额清零”目标,制定《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实施方案》,精准对接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打出系列组合拳,顺利消除了大班额,进一步擦亮了“岳麓山下好读书”的名片。
一、善用“加法”,夯实发展基石。一是加快调整学校布局。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了《区中小学校教育用地专项规划》《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学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确保布点科学规范、无盲点、合民情,形成了5分钟小学就学圈、10分钟中学就学圈。二是加快供给优质学位。通过政府投资建校、开发商配套建校,近6年筹集资金100余亿元,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4所,新增学位7万余个,教育容量较6年前翻了一番,配套建校数量居全省之首。
二、善用“减法”, 突破均衡瓶颈。一是瞄准教育发展 “短板”,创新推进振兴沿江教育风光带行动计划,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城区老校因周边居民外迁,教学资源相对充足,但因老旧失修,条件相对落后。4年来,该区投入近3亿资金对沿江学校进行大规模硬件改造、大幅度优化师资队伍、大手笔谋划特色发展。12所沿江学校的提质,吸引了大量生源回流。二是做好生源调剂,减轻热点学区入学压力。针对生源分布不均,部分学区生源爆满而沿江学校条件改善、学位相对充裕的现实,耐心细致的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调剂工作,专门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报名入学实施细则》,实行分片区小调剂和跨片区大调剂两种方式,科学统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促进区域内学校生源相对均衡。
三、善用“乘法”,扩充优质资源。一是加强名校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名校+”,与省、市名校合作办学,全面扩充区内名校资源。依托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长郡中学、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长沙市实验小学等办好区内新老学校,实现了岳麓学生“在家门口读名校”的梦想。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大力度、多渠道、全方位补充教师,近3年引进名优教师、在职教师、应届毕业生800余人。规范编外合同制教师管理,出台了《岳麓区公办学校备案制教职工管理实施细则》《岳麓区编外合同制教师星级评定实施方案》,评优评先名额分配比例与在编教师一致。鼓励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3年交流教师183人,成功申报第三轮全省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区。在高级职称评定中,入围的城区教师必须有农村工作经历,为农村教师发放每月200~500元乡镇工作补贴,优先为到农村中小学(公办幼儿园)任教的优秀毕业生安排公租房和周转房。
四、善用“除法”,消除薄弱学校。一是不断完善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广“品牌化办学”模式,博才小学“以一带多”,品牌辐射区内外,拥有12个多元校区。采取“系列化”发展策略,培育“博才”“岳麓”“实验”“麓山”等系列优质品牌,实行捆绑发展,形成多组优质教育系列,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行“一校两区”制,通过区内优质小学与邻近的薄弱小学结对,让薄弱小学成为优质小学的新校区,按照“六个统一”原则(统一教师调配、教学进度、管理要求、资源共享、责任担当、目标追求),推进“捆绑式”发展,确保两个校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更高水平均衡。二是推进“雨莲含片区”教育提质计划。近四年投入5.8亿元对区内雨敞坪、莲花、含浦三个农村片区学校进行全方位改造提质,改造项目300余个,彻底改变了农村学校面貌,全面消除了薄弱学校,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为推进教育均衡、顺利化解大班额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