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专辑(之五十八)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0〕第165期
(总第255期)
教育系统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专辑(之五十八)
冷水江市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
娄底冷水江市将消除大班额工作列为政府一号民生工程,强力实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全力全速推进,交出了满意答卷。2018年,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44个,超大班额清零;2019年,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168个;2020年,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264个,大班额清零,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三年攻坚行动圆满收官。
一、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兼顾起来,高起点谋划。市委、市政府把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2016年出台了《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2016-2030年)》,针对大班额现状实施教育布局调整。2018年制订了《市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实施方案》,把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每一所学校,明确工作推进时间表、任务书,按计划有序推进。一是“一校一策”消除大班额。该市根据各“大班额”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年度消除大班额实施方案和中小学招生方案。各“大班额”学校根据学校学位数、学生数、师资数,制订了分流方案。二是“分类施策”消除大班额。通过全面摸排,建立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各学校大班额问题实行分类施策、销号管理。三年来,全市409个56人以上大班额和244个66人以上超大班额稳妥消除。
二、把硬件提标与软件提质结合起来,高标准建设。消除大班额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一是在学位建设上下功夫。2018年以来,该市投入资金47325万元,新建湾田学校、锑都实验学校、铎山大坪学校、铎山新台学校等4所学校和改扩建温泉学校、诚意学校、城东学校等17所学校,新增学位26095个,一举突破了多年来困扰教育的学位紧缺瓶颈。二是在设施设备上做文章。投入资金5325万元,所有新建、改扩建项目全部配齐配足了设备设施。所有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所有班级配备了“班班通”,100%的教师和初中阶段以上学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让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与城区学校实现同步教学、联合教研、教学互助和资源共享。三是在师资建设上出实招。在集中突破学位建设消除大班额的同时,多渠道补充师资,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提供师资保障。2018年以来,该市申报中小学教师人才引进招聘计划305名、特岗计划14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506名,轮岗交流教师306人、校长122人;选派学员参加“国培”、“省培”等上级培训5343人次,市本级培训达10985人次。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城乡教育师资更加均衡。
三、把消除存量与控制增量统筹起来,高水平管理。一是逐步消除存量。该市充分利用辖区内学校资源,通过自然转出、城区调剂、校内分流等办法消除大班额。校内分流严格按照“学生均衡编班、教师均衡配置、先学生编班后配教师”的原则,实行随机抽签,确保公平公正。二是严格控制增量。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划区、免试、就近入学和年满6周岁入学等政策,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招收小一新生,实行电脑随机均衡编班。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严把转学入口关,严格规范转学的条件和程序,严禁随意转学插班,防止出现新的大班额。
四、把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协同起来,高质量均衡。一是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坚持全市“一盘棋”,大力实施城乡联动、以城带乡战略,全面启动“城乡中小学联盟”工程,组织城区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逐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教学互动一体化,资源共享一体化。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实施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制度,积极引导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目前,小学阶段校际差异系数为0.425,初中阶段校际差异系数为0.313。二是打造农村学校品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推动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通过农村学校小班化办学、组团发展等形式,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努力稳定农村生源,从源头上减少农村学生向中心城区集聚。全力支持和引导农村学校打造本校的教育特色,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市五中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沙办中心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示范学校;城东学校被评为省经典诵读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