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专辑(之五十七)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0〕第164期
(总第254期)
教育系统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专辑(之五十七)
汝城县真抓实干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汝城县认真落实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措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高度重视,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稳步推动全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一、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将全县村级小学纳入“义均”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工程、薄改能力提升、“两类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等学校建设规划,并逐步予以实施。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2.79亿元,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项目建设,完成学校“厕所革命”工程,楼江、大村、长湖等28所村小和教学点的维修改造,进一步调整优化乡镇农村学校布局规划,恢复了文明瑶族乡岭秀东山小学的招生办学,全面改善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
二、以聚力民生工程为落脚点,芙蓉学校建出新速度。克服疫情及雨水天气影响,科学制定和完善《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表》,严格按照“倒排工期”和“挂图作战”的方式,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时间到点。优化施工方案,督促施工方“5+2”“白+黑”“晴+雨”快速推进施工进度。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日常监管,实行“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考核”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实现“后发赶超”。该县芙蓉学校从建设到9月1日顺利开学,仅用了6个月时间,创造了芙蓉学校建设的深圳速度,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民意调查的满意率达100%。
三、以决胜小康攻坚为切入点,公办学位实现新增加。实行县领导包乡镇、局领导包学校包干负责制。通过增加公办幼儿园、扩大现有公办幼儿园招生规模、扩大现有村小附设园招生等途径,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共增加公办园学位5000个。其中新建的马桥和热水两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机关幼儿园三园增加公办园学位1080个,机关幼儿园和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提质扩容增加学位1500个;乡镇中心小学附设班全面启动招生,增加公办园学位1000个;其它村小附设园全面铺开、扩大招生,增加公办园学位1420个。截至目前,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6.4%,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率91.4%,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率67.1%,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以推进改革为突破点,职业教育办出新特色。县委县政府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优先启动建设汝城职校整体搬迁,多方筹集资金,新建了总投资5.6亿元的职教新城,中职学位供给达到5000个。创新推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与职中合作办学模式,新建了中国中铁技能教育培训基地,开办工程测量、电气运行与控制、工程机械驾驶与维修等公司需求实用专业,招生540人,学生毕业后到中国中铁各单位就业,工资达6000-8000元/月,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9月23日,《中国教育报》以《用“半条被子”精神办出大职业教育》为题对该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经验进行典型推介。同时,以汝城职校为培训基地,职教中心组织开展电商、种植、电工、厨师等实用技能培训300多期3.6万多人次,帮助实现稳定就业。该县“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终身教育学习品牌项目”。
五、以“四个坚持”为着力点,均衡教育取得新成效。一是坚持“一路绿灯”。凡涉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拨付、项目审批、用地规划、土地报批、教师招聘等方面的,县发改、财政、人社、国土、住建、规划、编办等部门均根据职责最大限度予以支持。二是坚持“三卡一令”。县委县政府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指标不均衡不达标的学校建立问题清单,强力实施“工作任务告知卡”“工作落实督办卡”“工作督办警示卡”“县长督办令”的“三卡一令”制度,确保问题清零。三是坚持“一校一品”。专门聘请北京规划设计院,根据各乡镇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及区域特点,分东南西北中对学校校园文化进行规划设计,做到“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四是坚持“结对帮扶”。县教育局与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实现结对,开福区每年派遣20多名优秀教师到汝城支教,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播撒到汝城的教育热土上。充分发挥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龙头学校的资源优势,城乡搭配,强弱结合,让城乡教育发展更趋公平。在教育教学中全面实施“青蓝工程”,让经验丰富的教师至少结对一名青年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帮扶。要求每一名教师结对一名或几名学生,实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管理、有人跟踪、有人关爱,让教育扶贫成效得以彰显。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师生结对帮扶·用“爱”伴你长大》为题推介报道该县师生结对帮扶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