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专辑(之三十四)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0〕第128期
(总第218期)
教育系统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专辑(之三十四)
武陵区大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委、区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的基础上,率先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坚持高标准优先保障。一是强化规划优先。将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武陵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建设规划(2014-2020)》,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将新改建13所城乡小学和6所公办园,统筹纳入“十四五”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将位于中心城区的常蒿路小学、华南幼儿园、高山街小学等闲置教育资源,继续用于义务教育办学,进一步增加了教育资源总量。二是强化建设优先。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优先保障、足额预算教育建设资金。近5年来,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超过10亿元,高标准建成了4所城区小学及5所公办园,改扩建15所城乡学校,创建了82所普惠性幼儿园,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10000个、公办园幼儿学位2000个。根据人口测算,今后的5年内将迎来入学高峰,该区将持续投入20亿元,全力推进学校建设。三是强化投入优先。按照“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要求,不断提高生均经费标准。2016至2018年,在落实既定的国家生均经费基准上,连续两年以每生每年200元提标,目前全区公办小学生均经费达1000元/生/年,初中达1200元/生/年,超出国家政策标准400元。2019年,重点聚焦城乡薄弱学校,为17所500人以下小学、750人以下初中,按国家生均经费标准的一半“补差”,实现了办学保障机制全覆盖。
二、坚持高水平优化师资。一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该区始终坚持“一流的学校必须具备一流的师资”。在教师招聘上,足额核定编制,实施名优骨干教师引进计划和联点省内高校引进人才新模式。在师资配备上,大力推行“县管校聘”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近五年累计交流1200余人,年均交流率超过25%,获评湖南省首批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试点区。在均衡师资上,优先满足城乡薄弱学校需求。2015年来招聘的443名教师中,有30%被安排到城乡薄弱学校任教。二是强化教师培养培训。以成功入列“国培项目县”为契机,每年以不低于区内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安排师训经费。聘请省内外名优和区级骨干教师,组建国培专家库,构建国家、省、市、区、校五级联动培训体系,每年培训1200多人次。目前,区内共有省特级教师5人,市区学科带头人66名、骨干教师242名,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59人。三是全面提升教师幸福感。始终确保教师待遇保持“两个同步增长”。区内教师住房公积金以3倍基数缴存;教师绩效奖励在人均25800元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优良评估等次,设置了20%、10%的上浮机制;2018年起,区财政每年单独拿出近400万元,奖励市、区级文明校园;针对乡村教师,专设教师教龄津贴和人才津贴,提高班主任津贴。2019年该区教师人年均待遇达17万元。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每年教师节高规格表彰近200名教师。
三、坚持高品位优质办学。一是全面保障公平就学。该区历来不设随迁子女定点学校,保障随迁子女100%就读公办校、100%混班安排,同等享受就近入学、减免学杂费、扶贫助学政策。近五年,共妥善安置11307名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占学生总数的33%。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 2015年来,免费发放教辅资料23.7万人次,减免金额超过1300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万余名,发放补助金近800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达99.8%。二是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推行“阳光招生”,科学划分学区范围,启用网上招生报名系统,进一步精简报名流程,规范招生程序,全力遏制择校现象。大力减轻学校负担,对入校社会性事务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整合清理“进校园”活动和考核评比事项,清理率达50%,让学校回归办学主责。大力正风肃纪,认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严查教师违规征订教辅材料、校外补课、收受红包礼金等不正之风,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提前收费、超纲教学、无证办学等违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专项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一校一品、深度发展”的良好局面,吸引300多批国内外教育团队前来学习交流。在校园足球上,成为全省第四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成功申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4所,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连续5年达到国家要求;在机器人、无人机、航模等领域,共获得国际性荣誉16项、国家级荣誉70项、省级荣誉67项; 4所学校被教育部评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学校”;在义务教育质量国检中,高出全国样本县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