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0〕第120期
(总第210期)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编
2020年9月25日
湖南省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辑(之九)
长沙民政职院推进“三全育人” 常态长效
作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高校,长沙民政职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育人中心工作,强化育人主阵地、拓展育人主渠道、唱响育人主旋律,稳步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真正做到所有工作都服务育人,所有部门都参与育人,实现“三全育人”常态长效。
一、党建和育人同频共振,主阵地上师生人人讲政治成自觉。
一是课堂跟着党建走。建立党委书记联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总支制度,制定《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工作大格局》方案,推动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和网络思政“三融合”。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日常思政课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打造“示范课堂”10堂,形成“课堂跟着党建走”的党建品牌。邀请道德模范、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等共同打造“传统文化之璀璨的乡土文明”“红色故事会”等特色党建课堂,形成“党徽聚英才”的党建品牌。有2位老师分别获湖南省高校“名师示范课堂”一、二等奖。二是育人主体政治强。在教师聘用、人才引进中,学校党委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突出对其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和优秀教师团队培养过程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实施师德师风行为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同时,设立服务师生首问负责制,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引导行政人员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三是思政研究有突破。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四个研究中心,每年投入20万元设置校级党建思政专项课题。近年来,共完成省级以上党建思政课题28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相关论文77篇,其中CSSCI9篇,北大核心8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思政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改革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是迄今为止高职思政教育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主渠道中堂堂课程讲思政成常态。一是思政课程实现精品引领。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工程,打造“党委委员和总支书记上思政课、思政教师上党课”品牌;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建设《青年毛泽东成长足迹》VR项目,构建“思政课和专业教育、党团活动、民政文化、志愿服务”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四位一体”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将思政课成绩纳入党培、推优入党考察条件,实现党团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牵头成立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二是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融入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构建“多主体、多载体、多阶段、多形式”的“课程思政”体系。组织“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劳动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学校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研究院院长单位。三是育人成效不断提升。学生立项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14项,依托社团开展的省级以上思想政治素质类比赛获奖52人次,在湖南省举办的五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展示竞赛中,该校学生获得三届一等奖。学校“三月德育实践活动月”主题活动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比赛中,学校分别获得课程思政说课、思政课教案、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设计3个第一名。
三、业务和育人同向聚合,主旋律里处处育人成自然。一是招生育人彰显大爱。充分发挥民政优势,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主动携手西部高职院校,加大西部地区的招生力度,实现了西部地区全覆盖,累计招收新疆、西藏籍学生3000多人,现在学校在校生中西部学生达人3342,占比18.1%,少数民族学生达1776,占9.5%。积极落实国家孤残儿童高等教育助学工程,连续11年与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实施“孤残儿童高等教育助学工程”,累计招收机构孤儿1241名,现有在校孤残学生391人。学校把孤残学生的教育培养定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孤残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方案》《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孤残学生制度》等,实现100%就业。二是心理育人润物无声。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做到“五到位”、实现“五提升”,即认识到位、思想提升,教育到位、素质提升,排查到位、安全提升,培训到位、能力提升,督查到位、效果提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依托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组建心理关怀小组,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用“心”给学生穿上“抗疫心理防护服”,实现学生健康状况、心理动态以及育人成效及时掌握、精准应对。三是劳动育人筑梦青春。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抓好顶层设计,强化队伍建设,实施典型引领,开展实践体验,保持家校联动,凝聚起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推动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增长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升华。疫情期间,学校开展了“四个一”劳动实践课程,让劳动教育变得有温度,让学生自觉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