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阳光招考” 维护教育公平
湖南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为抓手,把规范招考秩序、整肃考风考纪和招生不正之风,作为教育领域行风建设的重点和“民心工程”来抓,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取得了明显成效,被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誉为“湖南模式”,教育部多次向全国推广湖南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坚持规范与监管相结合,从完善招生机制上切实堵漏治乱
近年来,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监管,力求从机制上标本兼治,维护招生程序公正,促进教育公平。一是以坚持“不点录”为重点,全面规范招生政策和办法。自2008年起,取消指名录取,所有招生形式均按考生志愿和录取规则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录取,严格实行“不点录”、“不补录”、“不违规降分录取”的“三不”政策。先后取消了高校教职工子女的照顾录取办法、省市级优秀学生等一批优惠加分项目,调整和规范了高考体育加分、艺体特长生录取等政策,并修订和完善了测试标准,严把加分项目测试关,从机制上堵塞各种漏洞和违规操作空间,有效遏制了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促进了教育公平。二是严格规范招生录取管理。规范招生计划管理,特别对计划调整和机动计划使用等作了严格规定;严格考生投档录取,每名考生从投档到最终录取都要经过人机结合四重把关;严格录取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六不准”和省教育考试院录取现场管理的“八条禁令”。三是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成立录取领导小组和录取现场协调处置小组,坚持集体议事制度,严格执行工作程序。近年来,全省没有“点录”一名考生、没有违规降分录取一名考生、没有补录一名考生。
二、 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从强化组考措施上维护考试秩序
一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和监管,构建了应对考试违纪作弊的“多道防线”。近年来,全省各级加大投入,大力加强考点技术装备。特别是从2011年起,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今年已全面完成了标准化考点建设任务,建成了省、市级考务指挥中心,以及覆盖全省所有保密室及考点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各考点所有考场全面装备了视频监控、无线通讯屏蔽、身份核验、安检等现代化设备设施。充分运用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和监管,有效提高了组考工作水平和反作弊能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如随机编排考号、监考员管理规定、考试实施程序、各项设施建设和使用规范等。特别是视频监控录像审看制度的推行,对有效加强监管和治理考风考纪起到了明显作用。
三、 坚持宣传与服务相结合,从改进工作方式上保障考生权益
一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全面落实教育部“六公开”( 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要求的基础上,把凡是能公开的信息,包括过去仅由内部掌握的录取操作规程等都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与媒体良性互动机制,经常性地发布新闻通稿,充分调动媒体在有序宣传政策、发布高考信息、预警预防等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满足了考生和社会的知情需求。二是切实做好咨询服务工作。为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增加考生选择机会和录取几率,我省于2003年首创并推行“平行志愿”系列改革。在此过程中,我们把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作为“关爱考生、服务考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开展政策巡讲、现场和网上咨询、播发电视专题节目、开展志愿指导“进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考生提供全面的解读和指导,使平行志愿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三是强化监督。录取期间,省纠风办、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进驻录取现场,全程参与录取工作,及时查处各方面反映的问题。同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实行“阳光监考、阳光录取”,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开通举报电话,在考试期间组织媒体进考点等,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