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创新高校扶贫模式 坚持三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帮困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携手绥宁县委县政府与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共同打造的中国·绥宁(插柳)文化艺术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由湖南师范大学引进校友资源联合打造的文化艺术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湖南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具备艺术品展览、展示、交易服务,艺术家度假、休闲、创作,艺术生写生和开展团队拓展训练,国内外游客休闲、观光等四大功能,由美术馆、文化广场、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餐厅、艺术客栈组成,艺术客栈均由插柳村贫困户的住房改造而来,一次性接待游客和写生学生容量超过300人。该项目将充分发挥绥宁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让生产、消费、就业同地发生,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
自2015年4月湖南省委确定邵阳市绥宁县关峡苗族自治乡国家级贫困村插柳村为湖南师范大学对口帮扶对象以来,湖南师范大学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学校使命,充分利用人才、学术、科研优势,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一、坚持党政统筹全局与二级单位精准对口帮扶相结合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专题党委会,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双倍选派了4名长期驻村扶贫队员,对扶贫经费给予了充分保障,先后有11位校领导、56个二级单位前往插柳村开展“一进二访”。学校领导更是前后5次赶赴插柳村、2次亲率驻村工作队和插柳村村支两委等相关同志赴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和通道县皇都侗寨写生基地,学习考察精准扶贫经验。全体校领导和30多个二级单位纷纷“结穷亲”,与驻村工作队确定的31户特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其中最困难的四户由书记、校长、副书记和分管扶贫工作的副校长直接包户,各二级单位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分别为各自结对的贫困户“量身定做”帮扶计划,做到一户一策,帮扶到位。
二、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工作队驻村以来,从基础设施的改善着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实施了4.5公里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垃圾焚烧炉、光纤网络入村、路灯亮化、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建设等多项重点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为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将4名驻村扶贫队员组建为学校驻插柳村特别党小组,确保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二是连续两年暑期由校团委选派80余名师生驻村开展文化扶贫活动,通过农民夜校、红色论坛、课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对留守村民开展法律知识、医疗卫生知识、农业技能知识等培训,进行思想观念和文化技能扶贫;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知识,开拓视野,增强素质。三是学校师生为插柳村设计了村徽,谱写了村歌,帮助成立了一支各年龄层次都参与的插柳村文艺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学校举办的文化扶贫汇报展演上,村民们和师大师生同台演出,受到村民们的普遍欢迎。
三、坚持将驻村帮扶与全域扶贫相结合
学校始终坚持将提升村民内生动力和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学校智力资源和插柳村的自然资源,科学谋划村级扶贫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开展了太空莲和油菜大面积种植、建设光伏发电站、联手步步高集团与插柳村签订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等多项产业发展项目,重点引进了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中国·绥宁(插柳)文化艺术园。初步实现了从单纯资金扶持向智力扶持、技术扶持、项目扶持方面转变。
同时,学校注重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在对插柳村进行精准扶贫时,积极与绥宁县开展校地合作,全面助推绥宁县扶贫攻坚。近日,已与绥宁县政府签署了《湖南省绥宁县乡村旅游扶贫合作协议》,还将签署《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进一步推动绥宁县旅游景区建设、干部与师资培训、民俗文化保护等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