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教育厅>信息公开>在线联播

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创新与实践

湖南省教育厅 jyt.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7-04-20 00:00 【字体: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湘西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和创意产业热点,着力推进非遗文化进课堂,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民间作坊到大学课堂、由传统技艺到现代工艺、由少数传承人到大批专业人才、由博物馆陈列静态传承到商业化运营活态传承的转变。

一、以保护传承为目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散碎个体向丰富集群荟萃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但制作工艺大多以家族传承、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的形式散落在民间,呈零散、封闭状态,传承链脆弱,不利于文化的保护、交流和整体开发利用。学院将民族文化专业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相结合,加大对民族民间工艺的收集和整理。目前共收集、整理了苗绣、土家织锦、蜡染(扎染)、苗鼓、编织(竹编)、雕刻(木雕)、剪纸、民族服装等8个工艺品种,通过大量开展田野调查,建立起湘西民间工艺美术数据资料库,收藏了200余件民间工艺品,初步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荟萃一堂、交相辉映、集中保护、有效传承的良好局面。

二、以专业教学为依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静态传承向活态传承转变

学院民族艺术系下设服装设计、广告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三个专业,主要从事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已发展到600名学生的办学规模,累计培养毕业生近1000人。一是打造一流的教学基地。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建立了土家织锦工作室、苗绣工作室、蜡染扎染工作室、苗鼓工作室、木雕工作室和4个校内实训工场、1个大型产品展示厅、1个非遗传习所、5个校外实习基地,工作室、实训工场具备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形成了集保护、生产、展示、销售、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基地。二是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有民族民间文化、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教师38人,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3人,省级美术家协会和工艺美术协会会员3人,州级美术家协会会员8人,湖南省工艺美术专业带头人1人,湘西土家族织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水云、湘西苗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彭晓君等大师正式加盟,民间大师熊承列席该院客座教授。学院与深圳大学合作的四省边区民间工艺人才培训项目入围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目前,该院民族艺术系已初步形成一支由大师、名师、高级技师、能工巧匠领衔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三是探索一流的培养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非遗项目直接进课堂,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做、研”融入一体化课堂,开发出了蜡染扎染模块、苗绣模块、土家织锦模块、木雕模块、湘西苗鼓模块等多个体现湘西民族技艺特色的教学模块,形成了“综合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邀请教学专家、民俗文化研究学者、民间艺术、非遗传承人共同编写《蜡染扎染技术》《苗绣》等与教学模块相对应的特色校本教材6本。

三、以技术革新为手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美元素与现代工艺有机结合

精美的文化元素与落后的生产工艺是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一对凸显的矛盾。为突破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利于批量化生产和商业化运作这一瓶颈,该院在不丢弃手工工艺、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革新生产工艺,引进、开发了苗绣软件、木雕软件,装备了电脑绣花机、木雕扫描仪、精雕仪等现代工艺设备,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实现了民族文化精美元素与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

四、以产业培育为导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深闺”走向世界

由于缺少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很难走出湘西的大山,走进人们的生活,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学院采取“项目+工作室+产品”的模式,研发生产系列产品,进行商业化探索,成立了湘西民族工艺品研发中心和湘西职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产业发展中心,申请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专项资金,开发出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其中民族服饰、土家织锦等产品远销东南亚。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2段238号
咨询服务电话:0731-84714899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3号-8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676号 网站标识码:4300000035
技术支持: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0731-82207750(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办公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春季),15:00-18:00(夏秋季),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创新与实践

994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