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迎接党的十八大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教育强省建设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湖南迎接党的十八大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教育强省建设
迎接党的十八大“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召开。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夏智伦在会上发布建设教育强省情况。
夏智伦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
湖南经视记者在现场提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1月8号在北京召开。从10月8日开始,湖南省委、省政府举办迎接党的十八大“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系列新闻发布会。10月11日上午在长沙举行的系列发布会第四场,聚焦教育强省建设取得的成绩与经验。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夏智伦作专题发布。
强省必先强教。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先后召开了3次高规格的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实施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湖南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着力推动教育强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向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并为实现向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夏智伦介绍,在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指导下,在强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就值得大力推介与铭记,它们凝聚了所有大力关心、无私支持教育发展的各个部门、各界人士的心血与智慧。
成就一:基本建立了教育强省投入保障体系
2011年,全省教育总投入达到798.76亿元,比2007年增加379.13亿元,增长90.34%;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含教育费附加)544.74亿元,比2007年增加297.28亿元,增长120.13%;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比例稳步提高,政府教育投入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含教育费附加)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达到68.2%,比2007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我省化解义务教育负债64亿元(其中农村“普九”债务47亿元),从2011年起我省开始化解高校负债,截至目前已投入87.8亿元。
成就二:基本建立起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五年来,我省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中小学校布局和各类教育层次结构明显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各市州均设有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以上高等职业学院的办学格局,职业教育保证了主要行业和每个市州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更好地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与创新型拔尖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就三:教育普及水平基本满足了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2011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88%、109.71%、96.9%,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比2007年提高32.8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比2007年提高8.2个百分点,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提升到超过0.1个百分点。目前,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居中部地区前列。
成就四:教育综合实力基本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方面,近四年,全省共投入64亿元,建成合格学校4861所,完成全部规划任务的近50%;近两年,共投入7.9亿元,新增幼儿园1166所,新增学位21万个;2011年,共投入3.13亿元,进一步完善了各市州特殊学校办学功能,基本形成了覆盖盲、聋哑和智障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方面,全省已建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9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5所、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校57所,分别居全国第6位、第8位和第1位;成立了25家省级职教集团,加盟合作单位共2223家。高等教育方面,全省共有“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4所,分别居全国第3位、8位和中部地区第1位、2位。全省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三大科技奖、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多个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排名全国前10位。在我省确定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37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由高校牵头承担或联合承担的有28个,占75.7%。据初步统计,全省高校已经与211个县级以上政府、516家企业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6797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建设了159个校企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实施了640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我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成就五:基本保障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近年来我省有效保障了全省33.43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250.97万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完善落实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07年以来,全省先后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学杂费、教科书费,逐步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费补助标准,并及时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各类资金80多亿元,确保了全省大中小学生无一人因贫失学。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大学生就业作为重要教育民生工程来抓,截至今年7月31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比上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湖南还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切实抓好了校安工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用车管理等几大教育民生工程。
夏智伦指出,下一阶段建设教育强省工作的重点,将围绕进一步强化教育强省战略意识,进一步突出教育战略主题,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在进一步抓好学前教育普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六大战略重点上全面而深入地展开建设工作。
发布会上,夏智伦还就新闻媒体提出的“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切实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作了翔实、深入而生动的解答。
阅读延伸:
教育强省建设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湖南电视台:当下,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很多企业连年闹“用工荒”,招不到农民工,有人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经赶不上农民工。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技工荒”的矛盾,您有哪些建议?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夏智伦: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仅凭农民工不愁找工作这一表面现象,就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经赶不上农民工了。所谓“用工荒”,其实更突出的是“技工荒”。造成“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重白领、轻蓝领”的社会传统文化因素,也有“重学历、轻能力”等企业用人机制方面的原因;既有产业发展不协调、区域产业同构现象突出等产业结构方面的影响,也有教育结构与劳动力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现实就业需求背离等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当然,也还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技工荒”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强化部门职能,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等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特别是切实发挥好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使命,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劳动力培训好,力争使每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进城谋生的本领,每一个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有一技之长,更好地适应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的迫切需要。
湖南都市频道:幼儿教育全社会高度关注,很多现象对很多家长来说,对幼儿园的诉求,可以归结为四个一点:近一点,便宜一点,负责一点,卫生一点。幼儿教育现在是大众关心的热点,具体到我们湖南来说,我省目前幼儿教育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夏智伦:近年来我省加快了幼儿教育发展的步伐,但总体来看,我省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我们将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部署,抓紧完善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着力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步伐。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形成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公办幼儿园布局。二是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让群众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满足孩子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好国家和省级项目,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四是实施优质幼儿园创建工程,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五是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努力破解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
湖南经视:近年来,我省积极通过加快建设合格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注意到,在合格学校建设上,省里特别强调要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并把它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为什么把师资当作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的牛鼻子?
夏智伦: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把这个“第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好。义务教育的“择校热”、其实质是“择师热”。近年来,我厅将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确定为省级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并计划2013年全省其他所有县市区全部启动。今年4月,我厅印发了《湖南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置指导意见》,对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均衡配置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我们希望,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到2015年,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教师配置基本均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文/李旭林 图/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