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报2012年第6期:湖南以均衡为核心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湖南省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
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湖南省始终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维护教育公平和促进民生的重要内容,并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下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
一、针对城乡不同情况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是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湖南省区分城乡学校不同情况,针对“农村学校弱"、“城区学校挤"的矛盾。把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抓手,全省到201 5年,将基本完成村完小以上1万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少年儿童接受均等的教育。
湖南省郴州市结合当地义务教育实际,制定《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创建规划》。近三年来,按照“先弱后强、先难后易、先农村后城市"原则,彬州市投入资金6.5亿元,创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00所,覆盖面乡镇以上学校达83.5%,覆盖义务教育学生达85.6%。湖南省株洲市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3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消灭D级库存危房;投入近3亿元,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160余所;投入近6亿元建设合格学校407所。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区学校学位趋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也面临挑战。湖南省长沙市教育部门与国土、规划等部门通力合作,使教育规划用地有效扩充。近三年中长沙市投入资金36亿元,稳妥撤弱并强学校217所,扩容新建学校156所,扩充学位9万余个,满足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需求。与此同时,长沙市采取“划片招生、统筹调配"原则,逐步消除城区学校中的大班额现象。棒州市通过整合、新建、改建、扩建等措施,近三年在市中心城区实施扩容项 28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56万个,虽然学生总数增加,但初中、小学新生入学平均班额分别由2008年的69人、63人下降到目前的55人、58人,消除大班额效果显著。
二、建立制度化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均衡
长沙市制度化推动教师交流,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服务期满6年,由本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在本区域范围内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交流,打破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历史。长沙市芙蓉区按照“全体起立、指标到校、重新评选、均衡配置、动态管理"原则,每校按照教师人数的5%配置名师或骨干教师,享受每年8000—10000元的岗位津贴,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全区骨干教师覆盖率由原来的47%上升82%。
株洲市形成大学区内按学科均衡交流,区域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岗位交流机制。五年来,先后有2415名教师实行了交流。建立健全城区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制度,评定高级职称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教学经历。2007年以来,株洲市启动了“教育特派员工程”,每年从市直学校选派30名骨干教师对口支教边远山区学校。
推动教师交流,必须提高和均衡教师待遇。长沙市出台规范学校津补贴政策,消除不同学校之间不合理津补贴待遇,消平山峰填山谷。学校在职教职工年人均津补贴为33600元。不仅标准一致,而且比规范前待遇提高约10000元。株洲市设立艰苦地区学校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条件特别艰苦地区绩效工资高于平均水平10%。市财政每年还安排“三个一百万"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引进名优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津补贴以及教师培训,重点向农村教师倾斜。郴州市也在全市县市区设立农村边远教师津贴补贴。
三、坚持改革创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长沙市探索“三种模式",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一是捆绑发展模式,将农村学校作为城区学校的“二校”、“三校",以城区学校校长为第一校长,“二校"、“三校”校长为执行校长,将区域内20所优质学校与32所农村薄弱学校捆绑在一起,加快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的接轨。二是委托管理模式,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将所有新建配套学校委托优质学校进行管理,校长由优质学校委派,教师由优质学校调配,通过输出管理经验和提供优秀教师资源,提升管理权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是对口支援模式,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对口支援公办初级中学。每年安排200万专项经费,解决支援学校管理干部与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同时,制定对口直升生的招生政策,受援学校10%的学生可对口直升支援中学,稳定学校生源。株洲市等地也大力推进这方面的改革,示范性高中对口帮扶初中学校,区内优势初中对口帮扶区内薄弱学校,全面开展教育资源、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协作,将对口支援情况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各县市按照“名校+村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模式,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发展。
教育信息化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巨大机遇。长沙市以创建现代信息技术试验县为载体,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构建学校——区(县、市)——市级三位一体共建共享的“资源超市”,并以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为载体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6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105所,占全省现代校的五分之一。郴州市积极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园网”、“校校通”、“班班通”建设,全市172所学校已建成校园网,研发应用义务教育网络教学资源课堂在线平台。
四、注重督导评估,促进优质均衡
监测评价和督导评估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郴州市制定《中小学校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方案(试行)》,从教育教学管理、学科教学质量、学校办学特色监测评价三个方面对全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全市中小学校进行监测评价,并将评价分析报告作为“白皮书”下发各县市区,促进相互交流与比学赶超。每年开展中小学质量监测,及时做好分析探讨工作。
株洲市建立市级领导对口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开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建立部门教育职责履职考核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县级政府,形成政府主导、教育主抓、部门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局面。开展办学水平督导评估,重点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行为、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
五、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湖南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注意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株洲市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63%,株洲市荷塘区、攸县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县,醴陵市被列为全国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株洲市还在全省率先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认定办法由原来的“六证"简化为“一证两章",基本无门槛就学,现有近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区学校就近入学。长沙市通过城区义务教育学位扩容,有效解决占长沙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三分之一的8万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100%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来源: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报2012年第6期(总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