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坚持四措并举 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泸溪县始终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强基固本的民生工程来抓,纳入“发展教育脱贫一部分”的关键领域来推,强化保障,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水平逐渐缩小,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一、强化“四项机制”,给力工作保障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机制。2013年,泸溪县政府制定了《泸溪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3-2017)》,出台了《泸溪县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2017年,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先后3次专题研究义教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推进会。制定了《泸溪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建立了县直单位、乡镇政府、学校责任捆绑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和月例会制度。对创建工作实行一月一预安、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二是强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泸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确保教育专项资金全额纳入预算,优先保证新建学校、薄弱学校改造资金,该县率先建立的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农村教师每人每月生活补贴达1400元或者600元,其经验在全国推广。同时注重提高教职工幸福指数,“五险一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所有乡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和部分村片小配有教师公转用房,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三是强化环境治理机制。全面落实部门到校检查申报制度,严格执行涉校检查准入制度,杜绝各部门到学校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坚持部门联动联防联治,狠抓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隐患排查,维护师生安全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四是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创建教育强县的要内容,列入对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目标管理和“五个文明”绩效考核范围,制定了《泸溪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实施办法》,全面落实“一把手”负责制,考核结果直接作为考察、评价乡镇、县直部门党政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重要依据。深化“按类设区、导督并重、专兼覆盖、综合推进”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指导学校树立均衡、公平、共享教育理念。
二、实施“四大工程”,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实施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新建或扩容城镇学校5所,新增校舍面积1.5万平方米,扩建运动场面积6.5万平方米,教室120间,增加学位3000个。同时严格招生计划,加强学籍管理,规范学生流动,基本确保了小学、初中新生班额45人、50人标准。大力实施教体优化工程,2017年,整合资金5.2亿元,完成武溪二小、浦市二小等学校项目建设。二是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工程。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2万元,新建或改建农村校舍51所,扩容校舍面积87000平方米,新建或改装“六大功能室”222间,配备学生生活设施18500套(件)、音体美器材88000套(件)、学生图书150000册。同时,按照“四改三化”要求,2017年暑假,财政投入资金383万元,对4所学校食堂,1所学校寝室,7所学校厕所,10所学校洗浴设施进行改造。三是实施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网络共享教室100间,安装“班班通”669间,智能广播系统35个,电子备课室32间,全县 “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完成,中心以上学校10M宽带入网率、“班班通”使用率达100%。四是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014年以来,通过社会招聘、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新教师213名,有效解决师资紧缺问题。全县创建名师工作室8个,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模式,每年培训教师2000多人次。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每年将90%的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任教,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上门”活动。每年选派100名业务骨干教师到片村小锻炼,
三、创新“四种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一是创新城乡学校帮扶模式。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全县31所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一对一”结对帮扶,采取帮扶学校与受扶学校在质量效益评价、目标管理考核评价、校长个人年终考核双挂钩模式,突出以优带弱,以强扶弱,推进城乡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师素养、文化建设等同步提升。二是创新课程改革模式。按照“打造典型,逐步推广”的原则,探索“高效课堂”、“生本教学”、“尝试教学”等课改模式,落实村小管理“30个一”规定,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三是创新艺体教育模式。大力推进民族艺术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全县成立艺体兴趣小组200多个,连续九年蝉联湘西州“三独” 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四是创新学生关爱模式。在充分保障农民工子女和残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体系,每年精准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2000多万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建立“爱心之家”31个,加强学生思想开导、心理疏导和学业辅导,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厌学而失学。
(泸溪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张建辉 张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