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雁峰区:实施“三项工程” 建立教育督导长效工作机制
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和雁峰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谋划教育科学发展为载体,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随访督查,责权结合,责任追究”的教育监督机制为突破口。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督学,坚持改革,促进发展”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全覆盖、无缝隙”的有效监管模式,形成教育督导的长效工作机制,增强了教育督导工作的效能。 1、强化素质工程。为了提高督学素质,我室制定了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坚持“自主学习+集中学习+学习研讨”三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新的教育督导理论和教育思想等相关内容,突出做到了“四个关注”:一是关注督学的监督、评估与指导能力。我们每年分春、秋两季围绕“提高依法监督能力,提高评估能力,提高指导能力”组织两次区本级督学培训。今年上半年我们聘请市政府副处级督学屈竹霖同志从“教育督导历史与发展趁势、当前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教育督导活动的基本要求”三个方面对我区所聘专、兼职督学进行了业务培训。我们又选派2名责任区督学参加省市组织的督学培训班学习,为督学输血洗脑,进一步提升我区督学监督、指导、评估的能力。二是关注督学的课改实施能力。今年5月15日,我们凭借全市课改标兵—— 区环城南路小学、高兴小学这一课改阵地,从“四级(处室、年级、教师、学生)课改评价网络的构建;三种(案例研究、名师引领、课题带动)校本研训制度的建设;二层(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模式的搭建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性评价”等方面对各责任区督学进行了课改实施能力培训。从根本上实现我区教育督导工作的三个“重心”转移,即①由督教向督政、督学、监测转移;②大型综合督导向过程督导、形成性评价转移;③由督向导转移,增强督导的“导向”功能,导明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三是关注督学的沟通与协调的能力。督学在履行自己岗位职务的过程中,要经常去扮演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角色。为了提高责任区督学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我们建立督学研究例会制度,定期组织督学开展座谈交流、个别交流和交叉评估等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督学沟通与协调的互动能力。四是关注督学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从春季开始,我们建立了“督学研究例会十分钟报告讲评制度”,每次轮流由各责任区督学反思上一次督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反思自身素质与督导工作还有哪些不相适应,存在什么主要问题,在哪些方面亟待提高。今年初,我们组织开展了督导行动研究论文评奖活动,引领责任区督学立足教育督导工作实际,以科研的态度、思路及方法,研究督导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我们要求督学责任区开展督学活动都要召开反馈会,挖掘基层学校在教育发展中的突出成绩和特色经验,让“多反思、常钻研、善总结”成为督学的一种工作习惯。 2、文化引领工程。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多层面加强督学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督学行为文化“场”,增强干部师生和社会各界对督学工作的认同感。一是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我们建立了城区学校督学责任区、原厂矿学校督学责任区、湘江乡片督学责任区、岳屏镇片督学责任区四个督学责任区,每个督学责任区都有专人负责,利用各种会议和媒体加强对责任区督学的宣传,让他们感到“督学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投入资金在各责任区设立督学办公室,改善督学的工作环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全体督学身心健康,服务热情,举止得体,自觉维护督学声誉。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完善了督学管理培训、考核奖惩、通报交流、物质保障等一系列具有督导文化特色的规章制度,印发给全体督学。并结合实际,抓学习,抓落实,抓督查,抓评比,努力把制度要求内化成督学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我们制定了“督学责任制”,让所聘督学有制度可依,做到心中有责任感,促使责任区督学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3、科研兴督工程。一是创新督学模式。首先是完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从师生的参与度、质疑拓展的深刻度、师生互动的有效度评价课堂。其次是通过《课改示范校督导评估方案》,抓好前期临帖推广视导,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抓好中期的释疑解惑视导,提升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抓好后期深化推进视导,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第三是实施与“减负”评估相结合,真正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实行零作业,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第四是突出与规范办学行为评估相结合,让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真正落实“我的课堂我作主”,真切地让学生感受“我学习我快乐”。第五是运用《校园文化建设督导评估方案》,着力构建立足“评”与“比”的课改文化。第六是设置共性目标、个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学校评价方案,采取“规定动作、自选动作与创新动作”相结合的途径,推动了学校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二是创新督政方式。首先,注重调整对镇(办)以及区直部门的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建立针对我区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经常化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公布教育发展环境和教育投入情况;其次,注重定期发布义务教育督导报告,推动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再次,注重评估结果实行动态管理,突出督导评估的激励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促进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创新评估机制。我们围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认识到位,指标到细,自评到人,评估到优”的原则。在随访督导、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中,抓实“四方面的评估”。第一是用“活”标准,分层评估。我们坚持以省、市评估标准为底线量化不同层次学校评估指标,提振不同层次学校达标信心,提高督导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是注重实效,全面评估。我们建立了督导评估“包保指导”制度,政府教育督导室工作人员和责任区督学都有自己的包点校,经常有针对性地深入各自的包点学校进行自评指导,了解自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第三是发展特色,客观评估。我们强调对学校实施督导评估时,既注重基础性指标,又突出发展性评价,实行督导评估结果动态管理。第四是创新理念,准确评估。在督导评估时,我们强调督导评估人员要选准切入点,抓住主要指标,把握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每到一个学校我们都采取“三个一”的形式(即:评估小组的每个成员都随机抽听一节课,了解教师备课、上课等教学情况。开展一次问卷调查,召开一个座谈会,与学校负责人、教师、家长座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在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方面的主要经验及成绩,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协商中指导,在服务中引导,在落实中主导。四是创新科研机制。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倡导“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的科研兴督理念,引领督学围绕“构建同级督政体系、环境优化措施、课改推进保障、责任区建设难题破解”等方面立项研究,走出了一条“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反思问题,调整对策;优化对策,解决问题。”的“问题——对策”科研兴督之路。 几年来,督学责任区建设实践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责任规定”加大了教育督导更强的力度;“区域体系”带来教育督导更亲的效果;“随访”形式提升教育督导更真品质。责任区督学及时解决了我区群众涉教需求,打造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高效课堂,教育满意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