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两型理念”在高校生根发芽
近日,省委常委、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文雄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调研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他强调,高校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理念先进,应该率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湖南日报)
众所周知,“两型社会”一直是湖南引以为豪的闪亮名片,它的探索与经验不仅对湖南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更对全国其他地方也有着启迪和示范效应。尤其是近两年来,湖南在“两型”道路上的“探索”没有止步,不断注重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来积累经验,取得了巨大成效,湖南各地经济社会面貌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个两型“探索者”和两型社会“建设者”的湖南新形象更加饱满、清晰。
在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下,作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主导者之一的张文雄,来到高校调研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意味深长地提出高校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就显得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了。因为,让高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这种认识,在全国还是空白。这样远瞻性的指引,不仅为高校参与两型建设扫清了认识和实践上的障碍,更显现出湖南在两型社会建设上对新理论、新实践探索不止的勇毅笃行。
为什么要选择高校?为什么要这样重视高校?“高校要发挥人才、智力和环境优势,率先成为传播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高地、倡导绿色消费的高地、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和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高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张文雄书记显然给出了一个务实全面的答案。的确,高校有它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全方位的、不可替代的。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把握,才让张文雄书记的话语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张文雄书记的期望中发现,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已然明晰。高校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院”。高校人才众多、师资雄厚,要将研究的重点大胆起朝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延伸,提出一大批科学严谨、操作性强的新理念、新理论。高校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许多高校古树参天、绿色满园,要将这种优势保持下去,为广大学子建设一个生态宜学的花园式校园。尤其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注重建设与保护的智慧平衡。高校要成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大摇篮”。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同时,科学设置学科门类,充实师资和技术力量,为湖南培养一批又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
两型建设没有旁观者,生态文明建设一天也不能耽误。广大高校只要以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换来的将不仅仅是办学价值的自我升华,更将为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增添一份责任一抹绿色。(作者:乡声,来源:华声在线,时间:201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