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源,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
盘活资源,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
近几年来,娄底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日益突出,中小学校平均班额一度达80人,少数班级超过90人,引起广大群众和家长的普遍忧心。对此,娄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2年3月出台《娄底市化解大班额问题四年(2012—2015)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破解这一民生难题。2012年新增学位9280个;2013年新增学位15500个,其中市直新增学位9280个,娄底中心城区班额平均人数小学已降至60人,初中降至65人。我市化解大班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长袁贵仁、前任省委书记周强、副省长李友志等领导亲自批示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4月18日做了专题报道。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化解大班额作为第一民生工作来抓。成立了书记为顾问、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委书记龚武生深入课堂调研,9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教育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易鹏飞17次召开政府常务会和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教育难题。市四大家领导深入学校调研,为化解大班额、理顺城区教育管理体制出谋划策。我市还强化市、县联动,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出台实施方案,打造工作合力。
(二)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为化解大班额,市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财政优先安排项目资金1.2亿元。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通过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筹资1.7亿元,积极开展以地筹资。城南中学、吉星小学等学校通过BT模式或以地筹资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013年计划投资4.5亿元,完成投资达7.1亿元,竣工项目19个。
(三)切实注重政策扶持。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对于新增学校建设用地,一律由政府行政划拨;学校建设项目一律享受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优惠政策,除中央、省相关收费外,一律免收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只收取工本费。建立办事“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加快项目审批进程,提升项目建设速度。
(四)全力加强师资建设。在整体压缩编制的情况下,2013年市直学校增加教师编制101名;近两年已公开招聘录用353人到城区任教,为化解大班额提供了足额师资。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教师基本功培训和课程改革培训,仅2013年全市培训教师26000人次,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稳步提升教师各项待遇,确保广大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五)大力整合现有资源。立足实际,做好学校的“建、改、扩、调、合、管”文章,实现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化。将娄星区委党校改建办义务教育;在城南中学2014年投入使用后,我市将把城区现有7所高中整合为3至4所,腾出来的高中学位用于义务教育。
(六)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坚持“多条腿走路”,按公益用地供给民办教育机构土地,扩大民办学校办学规模,有效弥补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缓解城区大班额压力;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带编带薪到民办学校任教,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减轻政府办学压力。
(七)协调城乡教育发展。我市在推进城区学校建设的同时,以合格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增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积极推进周转住房建设,稳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发放特殊津贴,着力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工作热情。
(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有效化解当前面临的大班额难题的同时,我市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前应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城区大班额问题。积极做好教育用地规划工作,预留足够的教育教学用地。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搬迁后,其原址收归国资部门统一管理,符合办学条件的,优先用于办学办园,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大班额现象。
娄底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1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