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教育局经验交流材料
做大盘子 用好毫子
实现有限教育资金效益最大化
平江县教育局
(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教育大县,我县积极主动突破教育经费不足的瓶颈制约,有效保障了教育向好向快发展。
一、多渠引水,确保教育投入到位
(一)落实法定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竭尽所能,依法确保教育投入到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2007年的2.36亿元,增至2012年的6.47亿元,增幅达174%。2013年,教育预算支出4.04亿元,同比增加0.55亿元,增长15.61%,高于我县财政性收入增长比例,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3.6%。保证了所有政策口子经费逐年增加并足额用于教育,如“两费附加”从2008年的220万元,增至2012年的1786万元,2013年预算达1982万元。同时,目前我县教师整体工资水平比2008年翻了一番。其中,所有教师“五险一金”和第13个月工资全部按政策落实到位,义教阶段教师和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分别为人均18000元(比公务员高2400元)和6000元,100名县级骨干教师人年均享受2400元财政津贴,离退休教师与离退休公务员待遇按同一标准实施。
(二)发挥职能优势,确保教育联动发展。我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村)严格按照《关于建设强县的决定》,充分履职,形成强大支持合力。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县直部门共有1亿多元资金项目投向教育。其中,县房产局投入近亿元实施保障性住房进校园,使广大师生住有所居;相关部门为学校用地和建设减免费用2000余万元,使有限的教育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教育强乡镇工作顺利推进,乡(镇)村两级五年投入3300多万元支持教育,为学校解决建设用地734亩。
(三)赢得外力支持,确保教育快速发展。我们通过用政策、找乡友、搞宣传等方式,寻求和争取外部力量给力教育发展。五年来,承蒙上级的特殊关爱,义教阶段所有支持项目基本对我县实现了全覆盖和重点支持,累计支持资金达2.45亿元,社会各界捐资兴教资金达4500万元。
二、多管齐下,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一)推行集中核算,公用经费管理使用管得着。我县先后成立县教育经费集中核算支付中心和学区小学经费核算办,分别负责初中和小学经费的核算支付,化解了学校资金管理风险,确保了公用经费专款专用。特别是“小学经费核算办”成立后,对所属完全小学财务实行“集中管理,分校开户,分校核算”管理,确保了学校所有经费都在账面运行,结束了小学“一张报纸一包帐”的财务管理历史。
(二)统一业主管理,学校项目建设效益抓得住。我县成立教育建设投资资产管理中心,作为全县中小学校项目建设的唯一业主,整合力量推进学校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了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使有限资金发挥了最大使用效益。近年来,我县共顺利完成学校建设项目393个,新增校园面积734亩,新增建筑面积30.
(三)力推均衡发展,重点支持薄弱学校跟得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边远和薄弱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对边远薄弱学校经费实施三重保障,全力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在项目建设上予以重点保障。近五年共有110个项目共计6300万元资金投向边远薄弱学校,无论是项目数还是资金量的比例均高于城镇学校。目前,全县所有边远薄弱学校都具备了较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二是在设施配置上予以重点保障。投入800多万元,为所有边远薄弱学校配齐配优了仪电图书、体育电脑等教育教学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有网络、有图书室、有篮球场的“三有”目标。去年我县投入60多万元,为4个最偏远乡镇的12所学校的学生宿舍安装了空气能热水器,让孩子们一年四季都能用上热水。三是在教师待遇上予以重点保障。建立了城镇学校教师对边远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定期组织送教下乡、跟班学习、校本研修等活动。同时,在绩效工资重点向边远村小、教学点学校教师倾斜的基础上,对506名边远教师实行了每月300元的山区教师津贴。
三、多措并举,确保管理规范到位
(一)健全制度促规范。我县出台了关于教育预算、专项资金、固定资产管理等系列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相关文件和制度,并汇编成册发至各中小学,使财务管理有规可依,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从源头上基本杜绝了财务违规行为发生。
(二)优化队伍促规范。我县每年暑期举办一次学校财会业务知识培训班,分别对校长、会计和出纳进行“洗脑强能”,并定期组织财会专业知识考试,对获取从业资格证的进行奖励。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校财会机构设置健全,财会人员配备到位,其中会计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
(三)严格督查促规范。行之有效的督查是提升工作和降低风险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县组织专门班子,对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三重”经常性检查,即重要时段(每期开学初和放假前)、重点内容(一补资金、项目资金和违规收费行为)、从重处置(对学校财务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坚决从重处理到校、处分到人),有效规范了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和使用行为,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