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全国争金夺银
夯实科研平台 突出三个注重
湖南“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全国争金夺银
据日前国家教育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发展报告》权威发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所在地的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共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068项,其中江苏省以立项课题143项位居第一,湖南省以立项课题119项位居第二,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分列三、四、五位。这标志着我省积极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战略,推动理论创新,服务宏观决策,指导教育实践有了一批高起点的科研平台。
我省“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突出了“三个注重”:
注重提升选题质量。价值厚重的选题是立项的关键。在课题选题上,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引导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回应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急需,立足湖南,着眼全国,有针对性地提出打好“地方牌”、“经济牌”、“西部牌”、“民族牌”、“学科特色牌”,突出实证性应用性研究,着力推出了一批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前沿性的重要选题。如湖南师大常思亮的“我国大学课程政策的回顾与前瞻研究”、吉首大学向延平“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长沙理工大学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等。
注重精心设计论证。有一个好的选题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论证。在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过程中,我们着重抓好前期指导,明确课题设计的具体要求。力求做到:主题鲜明,观点准确,内容翔实,方法适切,富有创新。讲究学术规范。对照申报的要求,对每一项填报的事项,从内容到形式都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努力做到前后观点表述一致,逻辑严谨,不自相矛盾,没有重大遗漏和疏忽,尤其是在研究现状述评、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要求全面深刻准确,不能有学术不端。注重申报细节。从语言文字的表达、文本的格式、打印的字体、材料的装订、活页的匿名等方面力求避免“硬伤”。量力而行,恰当地选择申报类别,根据选题指导教师科学地选择申报类别。不要全部集中在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个类别层面上,国家级的、教育部级要适当错开。
注重打造中青年团队。高起点的科研平台更多的要向中青年教师倾斜。随着一大批博士、硕士进入教师队伍行列,为教育科研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他们是开展教育科研的生力军,也是他们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努力打造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科研团队是提高科研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高级研修班、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收到良好的成效。2006-2010年我省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40 项,其中2010年获国家青年基金课题7项,占到全国教育科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立项总数的1/10。如长沙理工大学李兰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成本效益比较研究”、 湖南女子学院文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湘潭大学宋德发“大学教学名师研究”等课题组成员全都是清一色“70”后。(文/李倡平 李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