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督导评估机制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创新督导评估机制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新宁县教育现状与思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教育强省”,市委、市政府计划到2015年,全市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建成教育强市。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创新督导评估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是最终实现教育强县、强市、强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县教育事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基础教育得到较好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快速发展,高中教育有新突破,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高考连续稳居全市前列,初步形成由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相衔接,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几年来争取资金5000多万元,基本消除D级危房,布局调整、危改工作连续几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办学品位提升,从2003年开始,一中升为省重点,二中、三中升为市重点,2008年县机关幼儿园又升为市示范性幼儿园。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成绩突出,留守孩子代管家长制获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二等奖,并在全国推介。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8所(含民办学校8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普通高级中学4所,职业高中2所,初级中学24所,小学1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特教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县幼儿园1所,另有小学教学点26个。全县共办民办教育机构(含幼儿园)51所,其中民办幼儿园29所,民办初中3所,民办普通高中4所,民办职高1所,其它民办教育机构5所,民办电脑学校9所。全县共有中小学生59093人(含民办学校中小学生4846人),其中小学生32489人(其中民办小学学生233人),初中生14440人(其中民办初中学生487人),普高生11199人(其中民办普高学生3519人),职高生965人(其中民办职高学生616人)。
全县现有教师3770人,其中高中教师635人,初中教师1388人,小学教师1688人,其他人员59人(教师进修学校19人,幼儿园25人,特教学校10人,青少年活动中心5人),另有代课教师153人(其中初中17人,小学128人,机关幼儿园8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882人,占23.38%,专科学历的教师1914人,占50.61%,中专、中师、高中或以下的947人,占26.1%。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62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7.94%,小学高级教师100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8.04%。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县也存在现有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学校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县教育的协调发展。
1、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合理配置。
一是学生班额分布不平衡。城区学校由于地理环境局限,面积过小,生均校舍面积、校园面积均与合格学校标准差距较大,大班额现象比较严重。以解放小学为例,大部分班级都在70人以上,部分班级人数达到80人。而农村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小学规模过小,如小学教学点,大部分人数在100人以下,部分教学点一个年级才几个学生,只好办复试班。我县城乡之间超级大班和微型班的存在反映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平衡,两种现象都无法集中力量办优质教育,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浪费。
二是学校布局仍需进一步调整。随着我县城市化和产业化推进,人口迅速向金石镇聚集,使得城区基础教育设施紧缺。比较突出的是大兴路、春风路、崀山大道、南门旧城改造等工程的推进,周围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开发,生源也越来越多,但整个城区开发没有配套建设学校,城区内原有的几所学校,远远不能满足周围适龄学生的上学需求。而农村学校随着学生的减少,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大部分乡镇却并没有集中教育资源,办好一所合格学校或寄宿制学校。目前,初中学生人数已进入低谷,初三毕业生从2007年的7200多人减少到今年的3988人,但我县现有高中5所(含民办高中1所),学位剩余,生源紧缺,高中学校布局亟待调整。
2、教育资源紧缺。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建设和改造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学校尚无自来水或合格的水源,无食堂、学生宿舍等教学配套设施。学校的计算机、实验仪器、图书设备、音体美劳器材的配备达不到要求。我县财政拮据,教育投入不足,配套资金没有跟上,再加上按照国家规定,教育局机关取消了学杂费平调,又没有了各项劳务费,学校也取消了收费,使得局机关和学校维持正常运转十分艰难。今年虽然进行了“普九”债务清理剥离,但清理的范围有限,部分学校仍有债务,影响学校的发展。
3、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目前,全县小学生师比为17:1,初中生师比为10.6:1,高中生师比为14:1,从数量来看已能满足教学需求,但从质量来看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问题: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全县现有在职公办教师35岁以下的有992人,占教师总数的26.31%;35—40岁的教师502人,占教师总数的13.62%;41—49岁的教师988人,占教师总数的26.21%;50—55岁的教师763人,占教师总数的20.24%;55岁以上的教师525人,点教师总数的13.93%。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乡镇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严重,尤其是黄金乡50岁以上的教师占60%多,靖位乡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7.6岁。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从全县情况来看,高中教师专业结构基本合理。但初中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剩余太多,全县有317名语文教师教其他学科。但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其中丰田、马头桥、靖位、黄金等学校,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达40%,教师混科现象严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到目前为止,全县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小学无一名英语专业教师,如果小学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的班级开设英语和计算机技术课,这类教师将严重缺少。三是地域分布失衡。在交通便利、经济状况较好的乡镇,教师偏多,个别地方教师富余。但在一些较为偏远的乡镇学校又存在着教师紧缺现象,尽管这几年新招聘的教师优先补充缺员乡镇,如2003年就一次性派了5名新教师到靖位,但仍不能满足教学所需。
4、闲置的教育资源利用有限
1998年以来,我县调减学校238所,闲置了大量的教育资源。部分乡镇已对闲置的校舍再利用,用来兴办幼儿教育和农民教育,但仍有大量闲置的教育资源没有再利用,甚至被当地村民占用,改建为村公所、祠堂或庵堂和私人住宅。
5、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我县仅有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夷江职中,且该校面积狭窄,办学条件落后,没有实习基地。每年虽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上职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县职高学生仅965人,普高和职高学生比例为1:0.09,与省市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比例为1:1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建议与对策
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对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必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发展经费。在教育资源配置系统工程中,要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投入。要建立健全教育发展经费筹措及使用制度,确保中央及上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65%真正用于教育,确保政府所征收的各项教育税费全部用于教育,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加大政府教育投入。教育局机关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按上级文件要求应由地方财政全额拨足。实行公务员津补贴后,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应及时出台并由财政拨款解决。进一步提升教育在财政预算分配体制中地位,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把财权和事权统一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保证教育经费及时到位,切实保障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扶持薄弱学校,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基础薄弱学校是缩小校际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扶持薄弱学校,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1、经费倾斜。明确农村教育在我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经费尽量向农村学校倾斜。完善我县农村学校投入保障制度,设立专项特困扶助经费,切实搞好危房改造、校舍维修等,按“均衡发展”原则配备农村中小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设备和音体美劳器材。
2、智力扶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扩充农村学校教师编制,通过定向培养,招聘本专科师范院校毕业生,优先安排在职教师参加各种脱产或在职文化、业务进修,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定期支教等多种途径,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力量。还可以通过校与校结对、送教下乡、骨干教师带徒弟、教研员定点联系指导等办法,加强“教学扶贫”。
3、评优和职务评聘倾斜。为稳定基础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每年各级各类评先评优及职称评聘中,应优先考虑边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对边远农村学校优先安排指标、适当提高指标分配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三)优化学校布局,加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规模小、布局散是制约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及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小班化教育和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是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1、建议出台教育用地划拨、转让有关优惠政策,为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创造良好的条件。2、建议出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关规费减免政策,为学校扩容和搬迁减轻负担。3、要根据生源分布及预测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二是重视和加强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重组。考虑到我县城区开发时没有配套建设学校和城区生源越来越多的实际,城区小学必须要进行布局调整。建议征地80亩以上异地扩建焦家垅小学,在焦家垅村靠近焦家垅中学附近建设一所2000人以上规模的示范性九年制学校,解决大兴路、春风路开发区及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就读;收回观瀑小学并扩建,解决观瀑及工业园区附近区域子弟就读;扩建民德小学,解决崀山大道开发区及梽木山、松枫亭区域学生就读,通过以上途径逐步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由于高中生源的减少,高中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路是:重点办好办强一中、二中、崀山实验学校及夷江职中,巩固发展新宁三中,逐步停办其他高中,从2007年起逐年取消四中、八中、进修学校高中招生计划,把焦家垅中学和金石中学建设为示范性初中学校。
三是学校布局向规模化和优质化发展。到2011年,预计我县小学生将达到40100人,初中生将达到15490人,高中生将达到12281人,全县学生合计67871人,比现有学生增加了近8000人。为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利用率,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已成为必然。我们认为学校布局的调整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一种为兼并式,即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向另一所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都比较高的学校合并,实现以强扶弱,共同发展的目的;一种为分离式,即一所相对落后或规模小的学校分离到相对就近的几所学校;一种为联合式,即几所较为落后的学校或规模小的学校合并,重新建设。同时,结合布局调整完成10所示范性小学和10所示范性初中建设,到2015年每个镇乡要重点办好一所合格或示范性学校、一所寄宿制学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均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大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逐步让不合格的教师落聘,树立教师职业危机意识,促进教师加强自身建设。二是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道德、业务素质。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订出科学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档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级的依据。三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确保骨干教师培训经费,着力实施“十百千名优秀教师工程”,即培养“十佳校长”、“十佳小学教师”、“十佳中学教师”,培养100名中小学科学带头人,完成1000名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四是出台优惠政策,广纳优秀人才来县任教。要建立教师队伍人才交流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抢夺人才招聘市场先机,简化办事程序,减免相关费用,甚至可以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和吸纳优秀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外县优秀教师来我县任教。
(五)加快夷江职中整体搬迁,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夷江职中在今年内主体工程要完成并投入使用,搞好实习基地建设,确保职教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专业。县教育局要出台刚性措施,要进一步指导初三毕业生分流工作,力争做到职高和普高新生招生比例达到要求,并在两年内把该校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高规格的县级职教中心。
(六)充分利用闲置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要把已撤并学校闲置的教育设施充分利用起来,优先用于发展幼儿教育和农民教育。每个乡镇要通过就近合并、强弱联合、新建扩建等措施充分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创办一所中心幼儿园和一所合格农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闲置校舍创办校办企业,开展勤工俭学,补贴教育经费,盘活全县教育的大棋局,进一步推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县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教育强县进程,为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宁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周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