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教育厅>信息公开>工作动态>委厅动态

永州市第二轮县区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工作专题报告

湖南省教育厅 jyt.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0-12-30 00:00 【字体:
永州市第二轮县区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工作专题报告
发表时间:2010年12月30日 08:49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字体: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市组织部分专家于2010320416对全市12个县区政府教育工作,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评估考核,对建设教育强县区工作进行了视导。评估考核严格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制订的关于“两项督导评估”,教育强县视导及县级政府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规程》的要求进行。采取听、看、查、访等方式,深入到各县区及乡镇、学校听取了情况汇报,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走访了群众和学校师生,查阅了相关档案资料、财务帐目,考察了抽查学校及部分教学在建工程项目。在深入了解情况、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县区教育工作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估考核认定,形成了书面评估考核意见。

一、主要成绩

评估发现,2008年以来,我市各县区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强县区建设,教育各项工作亮点频显,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1、重教意识大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意识。“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宁愿损失点经济建设速度,也要千方百计把教育搞上去”已牢固成为各级党政对待教育工作的共识。各县区党政一把手把教育兴县区、人才强县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逐步克服了过去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重视教育、科学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各县区党政一把手对年度教育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教育建设工程亲自调度、上级教育督导评估亲自汇报述职,教育工作真正成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一把手工程”。

2)进一步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各县区都把教育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区的决定和建设教育强县区的“十一五”规划,党政一把手把教育工作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工程牢牢抓在手中,作为脱贫致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一环推进实施。党政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定期议教,协调解决关键问题,分管领导身体力行,深入调研,为学校排忧解难,营造教育发展环境。东安县委书记亲自部署创建明星学校,培养明星校长、名星教师、名星学生的“明明工程”。零陵区委书记带领常委一班人到乡镇、学校调研、然后制定教育强区建设规划和落实措施,蓝山县委书记带领县委县政府班子人员及相关部门一把手到县职中现场办公,落实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谋划解决县域经济发展所需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教育如何优先发展,各县区均有远见卓识之举。

3)进一步完善了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从县区到乡镇到村,各县区教育工作逐步建立起联动机制。县区各部门的教育工作逐步建立起统筹协调机制。县区、乡镇及相关部门都建立了教育工作评估考核机制,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中教育的权重逐步加大。宁远、祁阳、新田、金洞各乡镇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慷慨为当地学校建设投入人力、物力,办了不少实事、好事。祁阳将建设教育强县工作分解到相关部门,各部门为教育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4)进一步优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各县区十分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制定了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时排查隐患,开展周边治安环境、消费环境的整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宁远县委书记带队整治学校网吧,建立县级干部轮流每日日夜值班巡检制度,旨在彻底根除经营性网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2、经费投入大增加,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1)确保了财政主渠道投入到位。各县区落实“两个比例、三个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做到了逐年增加。东安、祁阳、蓝山、江华、江永、新田、宁远等县2009年预算内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同口径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东安达到了3.79%

2)确保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用于教育的经费投入到位。以上三项经费征收使用较好,绝大部分县区均按比例征收,全部用于教育,使用效益较好。

3)确保了“两基”债务化解到位。至2009年底止,全市各县区原“两基”形成的历史性债务已基本化解到位,各县区拿出了高中阶段债务的化解方案,并决定逐年化解。

4)保障机制经费投入使用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自2007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各县区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祁阳、冷水滩、新田、蓝山等县区2009年保障机制经费按规定比例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其他县区使用到位状况也有了较大改善。

5)教师工资、福利落实到位情况有了较大改善。各县均由财政足额预算教师工资,统一打卡发放。绩效工资的补贴标准也逐年有所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三金”纳入了财政预算并得到了落实。

3、学校建设大力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加大了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各县区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强县区的重要内容来抓,合理规划,增加投入,精心组织实施,全市共建成合格学校147所,为“普九”以来改善办学条件最快的时期。祁阳县近两年投入4700万元,建成合格学校25所,且建设标准较高,投资效益显著。

2)加大了城区学校学位建设力度。各县区都对城区学校学位建设较为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学位。冷水滩、祁阳、宁远等县区工作力度较大。冷水滩于2008年在市八中、朱家山小学、凤凰小学、湖塘小学内新建了教学大楼,学校容量有了较大提高。

3)加大了校安工程力度。组织质监、规划设计、教育等部门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全面排查,建立了校舍安全档案,积极推进校舍安全改造,危房率大幅下降,D级危房全部封闭或改造。

4)加大了教育装备力度。结合合格学校建设,各县区均装备了一批多媒体教室、电脑室、添置了一批电脑、图书和实验仪器设备,不少学校添置更新了课桌椅。教育手段现代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5)加大了学校布局优化力度。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制度了学校布局规划,适应城乡生源的变化,撤并了一些规模小、布点不合理的农村学校,新增了城镇学校的布点,学校布局更加优化。宁远县近三年撤并学校152,学校数调整至405所。

4、队伍建设大加强,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1)有计划地培养补充了新师资。近两年各县区根据教育发展需要,每年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录一批紧缺学科教师,并且定向培养一批小学教师。全市近两年共招录新教师1359名,定向培养小学教师560名,其中道县共招录新教师275名。

2)加强了教师业务培训。各县区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每个教师建立了业务培训档案,定期轮训,组织开展了各类培训,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逐步引起重视,岗位成才来势良好。江华、宁远、道县等县聘请杜朗口等学校校长来校讲学,对促进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校管理水平、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不断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各县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使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得到了提升。开展向教师楷模盘晓红学习活动,普遍增强教师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从抽查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及学习笔记的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敬业精神强,工作比较认真。

4)进一步完善了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冷水滩区实行全员聘任制,教师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促进了教师的有序流动,推进了教师的管理创新。各县区发挥教师绩效工资和评优、晋级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上进性。引导优秀教师向边远地区流动,从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5、学校管理大动作,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1)“普九”成果不断巩固提高。各县区建立健全了控流保学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了留守儿童按时入学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完善了贫困学生的救助机制。重视特殊教育,祁阳、宁远等县计划筹建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比例均达到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2)学前教育取得新的发展。各县区都在积极创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园体系初步形成。江华每个乡镇都办有1所中心幼儿园。全市三年学前教育率逐步提高。

3)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加快。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

4)职成教育稳步发展。大部分县区越来越重视职成教育,祁阳、零陵、道县、蓝山、江华等县区职业中专发展较快,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增强。祁阳、冷水滩、宁远、蓝山、零陵等县区积极扶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办教育学校。抽查的大部分乡镇均办起了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对农民的培训做到了有场地、有计划、有师资、有教案、有成效。

5)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大。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和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与方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祁阳、零陵、冷水滩等县区的教育质量较高,江华、宁远两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较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县区在推进建设教育强县区过程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对照“两项督导评估考核”的标准,有下面几个主要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1、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一是教育人事管理上县区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存在着互相扯皮的现象,没有实现教育部门事权与人权相统一,在教师招聘录用、教师培训、职称评聘方面,两家按照各自职责互相协调不够。二是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方面,有的县区没有实行教育经费专户管理,财政内部也有多头管理现象;个别县区部分教育经费使用没有与教育部门共同商量,而是财政部门单独安排使用。

2、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部分县区2009年预算内经费支出占地方一般性预算支出比例同口径比上年增长没有达到1个百分点,有的甚至负增长。一些县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应用于教育事业发展资金,相当一部分用于了发放教师工资(绩效工次),新增一般转移支付未用于教育发展。有的县区教育费附加和城市建设维护税没有全额征收或全部用于教育。

3、教育协调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城乡之间、未建和已建合格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差距很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不少学校班额过大。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教师学科结构也不甚合理,教学专业不对口现象相当严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太少。幼儿教育师资整体素质偏低,管理不太规范,发展水平不高,民办幼儿园有一批没有正规审批手续。初中辍学率不少地方没有控制到标准范围内,流失的现象还较严重。职教的发展仍是一条短腿,分流比和招生比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理顺教育人事和经费管理体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教育人事和经费管理体制上,要按照“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做到教育部门人、财、物、事相统一管理,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协调工作。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上,要坚决达到“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教育经费支出逐步增加。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和两个附加经费要按规定征收并用于教育。虽然近两年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改善,但由于我市边远山区多,学校布点多,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加上过去基础差、底子薄,现在我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全省仍处于最落后的状态,致使现有的办学条件已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的提高,必须加大合格学校建设的力度,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切实改变大班额、低质量的办学现状,使永州教育崛起赶超。

2、深入调研筹谋,合理规划,做细工作,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就城区教育而言,应把学校布局纳入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城区拓展教育应相应增加布点,城镇增容学校应早规划,早投入,早建设,不要等学校学生“挤爆”了再找地建校。就农村教育而言,应克服三种思想影响:一是宗族思想的影响,二是原有乡镇建制局限的影响。三是“龙脉”不能移动的思想的影响。以上三种思想障碍都导致学校布点过多,办学规模过小。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深入到基层去,到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把思想做通,调整布局才能到位。在城乡学校布局中我们还应充分考虑人口出生峰谷期和城镇化进程等多种因素,尽可能使学校布局科学、合理,避免出现投资性的浪费。

3、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和从师范院校等大学毕业生中选聘教师的力度,重点补充短缺学科教师,解决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和年龄老化问题。完善中小学校长选任办法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教师培训与交流机制,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完善教师培训网络,改革教师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改善课堂教学,克服课堂教学陈旧的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切实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要打造品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个县区都要办好示范性幼儿园,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办1所特殊教育学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责任编辑: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2段238号
咨询服务电话:0731-84714899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3号-8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676号 网站标识码:4300000035
技术支持: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0731-82207750(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办公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春季),15:00-18:00(夏秋季),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永州市第二轮县区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工作专题报告

995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