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师生评价制度
如何科学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师生评价制度
鼎城区教督导室 王德富
2003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从教材到教法,从教师角色定位到学生角色定位,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它所引起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感性的。那么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去衡量课程实施的质量?以哪些标准去评价学生、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表现?这些制度的建设是欠缺的,亟待解决的。
一、新课程评价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应试教育扭曲着评价方向
1、教学跟着考试走,片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排除了知识以外人的价值,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目标无法达成。部分中小学因循守旧,课改步履维艰。他们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仍然是“讲-听”式,启发式教学踪影难寻,更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生几乎没有思维的习惯,更谈不上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们感慨最多的是现在的考题太活了,而学生又不爱学了,考试结果常常不理想。其实我认为他们需要对考试的评价功能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做到以考促教,以教促学。
2、师生忙于应试,产生焦虑和压力,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区还有相当部分教师为学生的分数而教,忙碌无为,其实他们缺少对新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念的学习,缺少对教学的反思与研究,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学生而言,分数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忽略了自身创造潜能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给学困生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他们由于惧怕考试到厌学、逃学、弃学。
(二)招生制度束缚着评价改革
特别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制度有待完善。以我区为例,近几年来,尽管尝试了一些招生制度的改革,如:一中招生时学生成绩仅语、数、英三科以分数形式呈现,其余为“定等级”科目;品德评价、体育与健康等纳入考查范围;实行保送生推荐考试制度等。但中考的选拔功能仍较为突出,学生学业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尚未建立,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中考复习加重语数英课时量,相对削减其它课程课时量等。
(三)泛化思想影响着评价方法
一是过多的表扬,无原则的奖励和赏识导致评价的真实性被淡化,人文性被神化。如部分学生在教师过度的激励性评价中养尊处优,自我感觉良好,逐渐滋生傲慢心理和行为上的有恃无恐;也有部分学生在不绝于耳的称赞声中经不起批评和挫折,稍不如意就情绪低落甚至爆发等。二是评价欠缺针对性,没有与学生特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如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广泛冠以“很好”、“不错”等贴标签式的评语。三是评价面面俱到,搞繁琐哲学,使学生樊篱于众多的学习与生活的细节之中,加重学生精神与学习负担。以上评价现象,对于课改只是“形似”而非“神韵”,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彰显。
二、科学构建新课程评价体系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已列出,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基础性发展目标如: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各校可结合实际具体细化为二级指标,便于操作。
评价标准应该多维,一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优势,可以多造几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是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理念。二是倡导将学业成绩的单维评价标准转变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多维评价。三是评价要体现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
2、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
①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可以反映学生一定阶段实践学习目标的结果,凸显评判功能。实践中我们更应加强过程性评价,开发多种评价方式,如:日常表现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鼓励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并作为升学考核真实的依据,打破“一考定乾坤”的“残酷”的评价方法。
②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在特定环境下容易导致分数崇拜。我们倡导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求采用开放的、质性的评价方法,如: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③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具有明确的评价目的、内容、标准,突出评价结论。实践中往往并非十分严格的依据科学的程序实施评价活动,而需采取灵活多样的非正式评价方式,如:课堂教学中或渗透在师生交往活动中的评价,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中的评价等。
④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统一性评价的典型方式是考试,它能有效地考查师生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具有比较鉴别、改进教学的功能。但学生发展的程度、层次、领域等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差异性评价,努力开发具有不同标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甚至不同范畴的评价内容。
⑤考试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考试评价因其有效的鉴别与评判功能,仍将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但必须认识到它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它需要与其它评价方法如:质性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实践中我们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测试方式,如:“二次”评价、分层设考、小组合作考试、辩论、答辩、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应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对考试结果做质的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关于中考改革,我们认为学业终结性考试与升学考试要分开进行,毕业考试权可下放到各校;一中的招生采用考试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各校先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报推荐材料,然后由招生办和一中采取灵活方式考核录取。
3、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组织与管理机制
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不断积累促进自我发展的相关资料,如:心路历程的述白、行为表现的自我感悟、学习成绩、成果或作品等。
②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包括日常的口头评述和终结性的文字评述,互评要客观、公正、赋予鼓励性。
③建立学生成长信息网。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获奖情况、进步材料等。
④学校、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描绘,对学生考试结果等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分析报告。
(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与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资料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各校要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专业化成长、教学与研究等方面机制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
2、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重视教师自评与反思,要求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计划,并定期总结。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与监督。第三,学校、区教育行政人事机构、教学研究机构要共同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网上信息库,可随时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估与监控,并通过各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评选及职称评定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3、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学习效果、合作探究、创新与实践等诸多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促进“学生的学”,充分体现教学的基础性、主体性、开放性、构建性、独创性、情感性、发展性。
(本文获湖南省第三届教育督导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