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婵:新高考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应对策略
7月8日,湘潭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赵婵做客湖南教育政务网在线访谈,就“新高考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应对策略”主题与主持人及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访谈中,赵婵主要谈到高考综合改革将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层次变革,一是催生录取模式与人才评价模式创新;二是倒逼专业优化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三是助推高校高中更加紧密对接合作。
赵婵指出,新高考催生录取模式与人才评价模式创新,首先是选考科目的设定问题。高校既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和要求研判招生专业与选考科目的专业关联性,又要以生源质量为导向研判不同科目组合下有效生源与招生计划的比例。第二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高校招生录取不再局限于高考成绩这个唯一指标,高校更有可能录取到符合学校特点和要求的生源,有利于高校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高考改革促进了专业优化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一是新投档模式加剧了专业的优胜劣汰。新的高招制度不分批次,实行的是“院校专业组”或“专业组+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打破了原来本科一批高校优质生源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各高校之间各专业之间优质生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二是生源结构变化倒逼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生源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录取生源可能分数差异很大,另一方面生源知识结构差异会很大。如何根据这样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生源结构,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校而言挑战很大。新高考对高校的第三个重大影响是助推高校高中更加紧密对接合作,具体来说,新高考制度不仅增加了考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的自主权,也扩大了高校选拔人才的主动权。但现状是考生对高校专业的了解知之甚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未来的自我发展思考缺乏,从而造成专业选择的错位。高校与高中必须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研究和探讨,推进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
赵婵表示,对于这些新机遇新挑战,高校应该积极应对,一方面苦练内功,加强学科和本科专业建设,加快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外功,创新吸引优质生源的长效机制。
赵婵介绍,近年来,湘潭大学坚持“学科兴校”和“一流本科教育”战略,围绕优势特色学科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增强专业特色与实力。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0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4个国防特色重点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等4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7个学科进入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湘潭大学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重点支持和拓展优势特色专业,使专业建设回归到适应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专业生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上来。目前,湘潭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建设数量达到了19个,其中10个理工科专业,9个文科专业,在全国高校排名第60位,超过了一半以上的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湘潭大学积极探索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成效显著;二是实施拔尖人才培育计划;三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形成人才培养与招生考试的良性互动。
访谈最后,赵婵还就湘潭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2020年本科招生计划、录取规则及优惠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热情详细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