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新闻通气会在中心举行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12-11
9月16日,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组委会在中心召开媒体通气会
9月16日下午2点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新闻通气会在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举行。通气会上,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曹志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宁,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我省语保工程项目首席专家鲍厚星,省教育厅教师处副处长王俊良、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冯传书等专家、领导介绍了近些年中国及湖南语言资源保护所取得的成就。来自《红网》《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等近10家省内主流媒体进行了采访。“湖南省语言资源保护中心于2015年成立,设在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设施,负责我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冯传书向记者进行介绍。
9月19日至20日,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将在长沙举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68年前,正是毛主席在天安门用地道的湖南方言向全世界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湖南举行,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领略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睿智和风采,有机会向大家展示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有机会向世界展示讲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湖南故事。
此次大会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湖南省语委、省教育厅、长沙市人民政府、北京语言大学、湖南大学联合承办。本次大会将以“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为主题,活动内容包括开闭幕式、全体会议、平行论坛、文化考察等。其中,以濒危语言保护新进展、文化传承与语言资源、世界语言地图规范标准、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亚太地区实施方案、语言资源管理和运营、语言资源保护新工具和新技术为主题的多场平行论坛活动将在分会场进行。本次会议是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参会国约40个,与会代表约150人左右,其中国际代表约70人,国内代表约80人。9月19日上午的开幕式参加代表及嘉宾约260人。会议将形成会议成果《岳麓宣言》。
一、为什么要对语言资源进行保护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多种语言的互通是实现“一带一路”这个梦想的前提和基础。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洲时的一段重要讲话:“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约有6700多种语言,但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的不算加速,其中40%的世界语言面临消亡或正处在消亡的边缘,近乎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文化多元的国家,拥有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的130多种语言和十大汉语方言(包括97个方言片,101个方言小片),方言土语难以计数,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15年5月,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国家重大语言文化工程,这标志着中国政府从国家层面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
二、为什么首届大会落户湖南
语言资源极其丰富
湖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语言资源极其丰富,素有“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之说,境内不仅有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客家话等多种大区方言,还有湘南土话、乡话、平话等系属暂未确定的方言。西南地区尚分布有苗语、土家语、侗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由这些语言承载的戏曲、歌赋、俗语等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湖南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体系,如花鼓戏、祁东渔鼓、崀山峒歌、安化山歌等。湖南江永女书是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作为世界文化奇葩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作为世界人文交流领域的知名品牌活动永久落户湖南,已成功举办17届,成为各国青年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可以说湖南是中国语言资源的重要宝库,是世界语言地图上的一块瑰宝。
201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部门项目专家、世界语言地图项目负责人布德博格一行来湘,
2017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调研湖南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新宁黄金瑶族乡文化站站长陈孝友表演崀山峒歌。
201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部门项目专家、世界语言地图项目负责人布德博格来湘调研期间,
与湖南省语委系统领导在岳麓书院合影留念。
工程立项全国第一
我省于2015年12月正式启动语保工程,按照“一县一点”的原则在全省铺开,调查内容兼顾语言和文化,尤其是采集带有地方文化特点的“话语”。经教育部、国家语委批准,我省共设立汉语言方言调查点99个,计划分5年实施,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国家规划调查点80个点,我省自筹经费调查点19个。2016年、2017年、2018年,我省语保工程分别获得国家立项21项、28项、25项,均位居全国第一。
三、“湖南模式”全国推广
我省建立了省语委统一领导,省语委办、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统筹组织,市、县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参与支持,核心专家协调把关,调查团队和摄录团队分工负责,把工程任务纳入科研项目管理,鼓励社会参与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机制,相关经验全国推广。
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湖南省语言资源保护中心,由省语委副主任兼任中心主任,省语委办主任兼任常务副主任。省语保中心设在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并在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专门成立语保工作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人,负责具体工作落实。
专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的语言文字科研优势,成立了核心专家组,主要负责审核总体设点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审核项目调查点和项目实施牵头专家,指导项目实施,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验收。我省在全国首创调查团队与摄录团队分工合作模式,依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等相关机构,组建了专业摄录团队,为调查团队提供服务,确保项目完成质量。
专业团队录制方言现场
社会广泛参与。下拨专项经费,督促地方语委办做好项目保障工作;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作用,采取公开征招与多方寻找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当地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解决了遴选发音人难、摄录场所不达标等问题,近三年,发音人、志愿者等参与人数近千人,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官方民间合作。我省著名媒体人汪涵先生常年致力于方言文化保护事业,并于2015年启动了“響應”(同“响应”)计划,个人资助经费465万元,用5至10年时间完成教育部立项外的53个方言点的调查,汪涵个人也被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聘为顾问。2015年以来,我省语保工程项目与民间“響應”计划相互配合、互通有无,推动我省语言资源保护事业空前繁荣。
四、“湘音湘情”走向世界
下一步,我省将组织多方力量多方面积极开发和探索语言资源保护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的路径:积极筹建我省语言文化博物馆,讲好“湖南故事”;筹划《湖南语言资源资料汇编》和《方言话湖南》等文字和声像制品制作,传递“湖南声音”;加强全省方言研究队伍建设,通过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促进地方文化建设整体发展,进一步促进和丰富与民间语保力量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激活语言文化发展新形态,丰富“湖南底色”;通过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开放平台来加大宣传、展示和推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的力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与支持,提升“湖南形象”。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大会的举行将推动我省的语言资源保护事业向着更加健康、更加科学、更加持续的方向发展,一个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湖南必将更加紧密地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