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搬”上月球 长沙四所中小学展信息化创新成果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7-12-28
12月27日,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在长沙召开。26日下午,来自全省各市州教育部门的近200名与会代表分别前往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长沙市周南中学、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和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参观考察,交流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随着师生们的倾情朗诵,一幅幅北国风光的影像图片在大屏幕和平板电脑上徐徐展开,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会代表一行走进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多媒体教室,教师毛笑正运用信息化技术围绕《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进行授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化展示,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文中“抽出、汇、淙淙”等词语的生动、准确。学生在朗诵课文的同时,于平板电脑上圈画出体现树木特点的词语,结果第一时间整理上传,便于教师掌握教学节奏,同时,以信息化设备为支撑,教师也将生字写法指导的微课推送给学生。
“新技术、新媒体和智能终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与支撑环境,为师生建立了更为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校长张华介绍,作为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百年名校,近年来,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用科技驱动教育创新,采用优质“智慧校园”平台开展了关于家校共育、智慧学习、智慧管理、学校安全建设等方面的探索。通过在智慧教室搭建无线移动网络教学环境,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移动终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的交互协作方式,教师面向学生教学并直接融入小组讨论。教师通过教师端实现书写并向教室内大屏幕投射,教师的PPT可以进行任意的手写、标注、推演等,传统的课堂已经变成了数字化的“体验馆”、“实验场”。
周南中学教师罗克为与会代表展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成果。在物理《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中,除了进行常规的实验教学,教师还运用微视频、Nobook物理实验室、平板教学等技术,在线布置课堂作业并进行统计分析,更有针对性、更生动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大大改变了以前纸质交流的时空限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快速反应,实现了先学后教、学教一体。
早在2012年,周南中学就提出了“基于四性的学教一体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充分运用“三通”平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和反馈,及时掌握学情。此外,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全省10多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取得紧密联系,组织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研讨平台,资源共建,数据共享,利用网络大数据导向办学、精准施教;学校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宁乡九中、通道一中、南轩中学等学校开展线上帮扶活动,跨地域、跨时空、高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戴上VR镜后,月球上有什么奇异的景象?”“细菌在月球上能不能存活?”如何让未来的课堂成为充满现代科技的高效智慧课堂呢?在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邹文婷老师用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带孩子们探索了月球的奥秘。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上完成随堂作业,还能在大屏幕和VR镜的引领下走近月球,精彩的示范课内容让在座的不少前来观摩的与会代表们频频点赞。
校长肖陈慧告诉记者,学校开展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使长塘里小学教育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化,课堂由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化为高度信息化、充满现代科技的高效智慧课堂,完整记录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和课余活动轨迹,极大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以此为契机,一大批青年教师得以快速成长,短短两三年时间,不少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乃至全国名师。
在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杨昊老师的英语课,把学生们拉回到原始的图腾时代,神农氏发现茶的故事。现场,老师全程用英语教学、对话,却把中国茶叶被发明的历史及生产制作的简要过程生动展现,十分巧妙。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的互动与发言十分频繁,大屏幕和平板电脑的运用同样十分自如。
近年来,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在夯实学校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大力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文化氛围,学校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目前,该校已经完成了校园一卡通与无障碍通道、校园广播、校园电视、自动录播教室与网络联校、视频会议系统、高清考试监控系统等功能的建设。同时,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智慧校园数字平台及掌上博才APP的开发,以及智慧平板教学、博才子奇网络课堂的普及,让学校的信息化一步一步不断推进。(记者 谭理 张翼)